除了长街 芜湖还有这些老街巷(图)

14.09.2016  14:39

 

一天门、二多桥、三明庵、四褐山、五里汀、六郎桥、七更点、八角亭、九莲塘、十里牌……据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芜湖县志》记载统计:全县共有古老街巷119条。民国八年(1919年)的《芜湖县志》统计,在清至民国的112年间又增加68条,合计187条。1987年11月1日的《芜湖日报》指出:到1986年底,全市有755条小街小巷。这些老街巷你知道多少呢?

淳良里和堂子巷

淳良里,九华中路—环城西路,清光绪二年,因住户奉公守法而得名。民国时曾用名为灯草巷、铁石墩,建国后改为原名。

堂子巷,西内街—淳良里,清嘉庆年间,因开设澡堂故名。

索面巷,鱼市街—淳良里,明清时,此巷因聚集着面商而得名。

油坊巷,堂子巷—九华中路,清光绪年间,因开设油榨坊而得名。

西内街,鱼市街—上长街,因地处老城内西面而得名,1933年建街。

芜湖古城

肖家巷,丁字街—东内街,1575年因肖姓居多而得名。

打铜巷,儒林街—丁字街,解放前因铜匠聚集而得名。

东寺街,东内街—环城东路,因东寺庙而得名。1450年建街。

浮桥街,沿河路—环城南路,此街因靠浮桥(弋江桥前身)而得名。

罗家闸,肖家巷—环城北路,1933年罗姓建水闸而得名。

官沟沿,官沟沿南起儒林街,北至正大巷,此处地势低洼,长年积水,道路泥泞,湿滑,百姓行走不便,因而怨声截道。公园960年,芜湖地方官吏为方便平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在此巷边开一渠道沟,故名“官沟沿”。官沟沿全长203米,宽3米,原系石条路面,80年代改成水泥路面,此处也是我市保存较完整的老城区之一。

十里长街

十里长街,西内街—寺码头,清光绪20年建路,民国时期分为上、中、下三段。

上长街,西内街—中长街(状元坊),清光绪年间建路,号称十里长街。民国时期分为上、中、下3段。

中长街,上长街(状元坊)—中山路,因此街号称十里之长,故名。光绪年间建路,民国元年为上、中、下长街。

下长街,管驿巷—寺码头,系长街下段,故名。1876年至民国三年称上、中、下长街。1993年建新百大厦,东段征用。

老街新貌

冰冻街,东起北京路,西至来复会,全长326米,宽10米,沥青路面。地处范罗山的西北麓,穿过青山。西端与青山街、牛奶坊、朱家巷相接。

吉和街,南起新芜路,北至新市口,1919年建路,1981年恢复现名,全长873米,宽14米,现为沥青路面。

雄观江声巷,马家巷—吉和南路,旧时,因芜湖八景之一雄观江声处在此,故名。

公安街,老横街—新芜路,八十多年前,曾设警察总厅,故名。

朱家巷,青山街—吉和南路,百年前因朱姓故名。

半亩园,青山街—吉和南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魏姓住宅边约有半亩花园,故名。

华兴街,中山路—范罗山,一百多年前,此街生意兴旺,故名。

居之安,小营盘—吴家花园,清光绪年间,同居姓,故名。

民生路,上二街—镜湖路,1942年后,因该处开办“民生”冰棒厂而得名。

内容及图片源自“芜湖镜湖城事”微信公众号  (节选)

鸠兹古镇展现芜湖古城特色

原标题:除了长街 芜湖还有这些老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