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中科院院士有六位"科大人"两张"安徽脸"

09.12.2015  09:17

  昨日下午,中国科学院2015年院士增选名单出炉,共61人当选,这也是院士制度最新一次改革后,中国科学院迎来的首次院士增选。安徽商报记者了解到,这其中,中科大的陈晓非、陈仙辉、杜江峰三人新晋院士,此外,还有谢心澄、景益鹏两位校友当选院士,校友庄小威当选外籍院士。这六人中,杜江峰和庄小威都曾在中科大少年班就读。

  陈学东:挑战每一个极端条件

  12月7日,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陈学东研究员当选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就在今年1月,他刚刚捧回了沉甸甸的“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证书,获奖的是他和科研团队整整奋战了9年,完成的“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项目。

  据介绍,从本世纪初以来,伴随能源工业装置大型化和工艺介质含硫含酸加剧,压力容器面临严峻的极端条件考验,即高温、高压、深冷、复杂腐蚀等极端服役环境和超大直径、超大壁厚、超大容积等极端尺度,传统的压力容器技术标准所确定的设计边界和设计准则已不能适应工程需求。我国相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大量关键设备,不得不依赖进口。

  为此,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自2005年以来,在国家“863”重点项目等课题的支持下,联合国内20多家单位、100多人开展攻关。经过9年的努力,陈学东带领着科研团队在极端服役环境和极端尺度压力容器的设计边界拓展、设计准则提出、全寿命服役风险的预测和控制、重大装备国产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满足了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大型煤化工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

  在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后,陈学东曾表示,未来在电力、冶金、高压储氢、深海探测、航空航天等领域极端条件越来越苛刻,压力容器的制造难度也越来越大,他将和同事一起,挑战每一个可能遇到的极端条件,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李建刚:造科学岛上“小太阳

  昨日,合肥的“科学岛”上也传来好消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李建刚研究员,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这么多年来,无论“岛外”的喧嚣世事如何变幻,他都坚持他的梦想——利用核聚变解决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问题。李建刚是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专家委员会召集人、ITER理事会理事、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聚变研究,主持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攻克了一系列技术瓶颈,建成多项国际先进的工程实验系统,负责了等离子体所聚变实验装置的工程技术发展和科学实验,在超导托卡马克工程系统的设计、关键技术发展、工程建设、系统集成、科学研究等方面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并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

  李建刚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1项、一等奖2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他还是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首批入选者、四部委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球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亥姆霍兹国际合作奖等多项奖励的获得者。   [1]  [2]  [3]  [4]  下一页 [ 编辑: 郝倩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