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增五名“两院”院士 在皖院士升至34人

08.12.2015  23:49

星报讯 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昨日分别发布,中科院选举产生了61名院士和12名外籍院士,工程院新增选院士70名和8名外籍院士。我省有五位专家榜上有名,分别为 合肥 通用机械研究院陈学东、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李建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晓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

中科院的61名新院士是从157名初步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从年龄结构看,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3.9岁,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年龄最小,为43岁;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朱诗尧年龄最大,为69岁。值得一提的是,中科大教授潘建伟41岁当选中科院院士的纪录仍未被打破。我省新当选的三位中科院院士分别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晓非(57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46岁)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52岁)。

中国工程院的70名新院士是从521名有效候选人中评选出来的。其中,最小年龄47岁院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最大年龄73岁院士,为解放军总参谋部谭述森。我省新增的工程院院士为: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陈学东,50岁;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李建刚,53岁。

而据省科技厅官网公布的院士名单,此前有29位院士在皖,其中,9位工程院院士,19位中科院院士,还有一位“双料”院士,加上今年新增选的5名院士,在皖院士已达到34名。

新增在皖中科院院士

中科大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仙辉:不功利的态度成就了“柳成荫”

陈仙辉,这个名字,早在2013年,就“轰动一时”。当年已经连续空缺3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终于名花有主,由赵忠贤、陈仙辉等人完成的研究获得这一殊荣。而2015年,有两件事让人再次关注陈仙辉这个名字。年初,“2015年马蒂亚斯奖”揭晓,陈仙辉是三位获奖者之一,这是中国内地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大奖;年底,2015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名单公布,陈仙辉当选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水到渠成:不功利的态度成就了“柳成荫”

1987年初,24岁的陈仙辉在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读研一,作为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他前往中国科大应用化学系钱逸泰和陈祖耀实验室学习。1989年,硕士毕业的陈仙辉继续在科大学习,师从吴杭生院士读博士,1992年留校工作,时至今日,他一直默默耕耘在超导研究领域。 一直坚持到现在……近30年了。

做研究不能有功利心,在陈仙辉看来,“基础科学的研究是一个甘苦自知的漫长过程,也是积累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出成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近年来,陈仙辉和他的弟子们组成的科研小组取得的成果呈现井喷式爆发,给了国际超导学术界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三尺讲台:一门课,给本科生上了整整19年

“我是一名科研人员,同时我也是一位老师,教书育人是我的本职工作。”给本科生开课,也是陈仙辉一直以来的坚持。从1996年开始给本科生教授《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一直到2014年,这门课陈仙辉整整讲授了19年。

在讲授《热统》的前两年,陈仙辉的课堂上时常有一位神秘的旁听者。后来陈仙辉才知道,旁听者是吴杭生的研究生,被派来“偷偷”听课、“监督”陈仙辉的教学能力。私下里,吴杭生让研究生调研陈仙辉的授课效果。当听到学生“反应很好”后,“先生才真正放下心来”。

中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陈晓非:对青年学者,不要催促加压

身为蜚声国内外的地球物理学专家,陈晓非始终保持着谦和与低调。12月7日,面对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采访时,对于当选中科院院士的荣誉,陈晓非的反应十分平淡,依旧谦和,仿佛这只是一件平常小事。

恢复高考:

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考入中科大

1958年,陈晓非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市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1977年恢复高考,他以数学满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入地球物理专业学习,从此与地球物理学结缘。

1982年,他提前考入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陈运泰院士,从事震源理论方面的研究。读研期间,不仅在学术上得到了恩师的启蒙与悉心指导,恩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人文素养以及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影响了陈晓非日后的治学与为人,成为他一生的楷模。

心怀祖国:“回国的最大感受就是踏实”

1991年,陈晓非获博士学位。随后,在南加州大学地球科学中心任博士后研究员,并应邀前往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斯坦福大学、广岛大学等做访问学者。但无论走到哪里,陈晓非始终心怀祖国,关注着国内的发展。

在美国学习工作十年后,1996年,陈晓非说服了当时正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的妻子,独自踏上了归国的旅途,到北京大学任教。他说,回国最大的感受就是心里踏实,“这是‘看客’与亲历者的差别”。在他的带领下,北大的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取得了很大进步。2006年,陈晓非离开北大,回到母校中科大任教。

2009年,陈晓非担任中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执行院长。引进了一批高水平人才,其中“青年千人计划”学者就有14名。对青年学者,他从不催促加压,始终是耐心指导、悉心关怀,“新的学术思想的产生,来自于宽松的学术氛围,科学家最需要自由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