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回皖:《舌尖3》在筹备中,但要服从央视整体安排

03.04.2016  09:47

  中安在线讯 4月2日下午,《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携作品《至味在人间》在安徽图书城举行读者见面会。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沈宏非也到场助阵,与陈晓卿一起,和读者分享了私家美食体验以及关于饮食的哲学,并现场品评安徽美食。

  陈晓卿谈入选《舌尖》三标准:传承、美味、折射所在地的文化特征

  《舌尖上的中国》自开拍以来,以精良的制作、新颖的叙事手法、深刻的人文表达,成为中国美食纪录片的扛鼎之作,总导演陈晓卿也因为此片为人熟知。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陈晓卿是我们安徽灵璧人,所以借这次清明回家祭祖的机会,与安徽读者见面。

  在纪录片制作者的身份之外,陈晓卿还是一位美食专栏作家,《至味在人间》就是他十余年来在报刊写作的美食文章精选。这些美食散文,叙述了让陈晓卿印象深刻的各地美味,方便吃货按图索骥的同时,更传递出美食背后的人与事与情。

  “拍《舌尖》的时候,我特别感谢那些深夜里向我催过稿的编辑,不是这些专栏,我对食物的认知不会有这么深,很多关于吃的体验可能都忘了,也就可能没有后来的《舌尖上的中国》。”陈晓卿说。

  《舌尖3》什么时候开拍是舌尖迷们关注的热点。现场,陈晓卿透露,《舌尖3》一直在筹备过程中,但要服从央视的整体安排,目前已经在做调研,随时可以拍。

  “口味的记忆和情感记忆是相连的,《舌尖上的中国》的调性就是更主张人和食物特别神奇的关联。”陈晓卿说,其实《舌尖》选食材有很大偶然性,但总体上入选《舌尖》要达到三个要求,一是体现传承;二是美味、有受众;三是要折射所在地的文化特征。“《舌尖》从来不是完全介绍美食的节目,而是透过美食看中国,从饮食文化上探究这个地方的人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求上《舌尖》的美食具有唯一的属性,也就是说这道美食真的是你的,别的地方不这么做。”

  为吃烧饼驱车34公里 陈晓卿:一顿也不要苟且,还有吃和远方

  陈晓卿还现场回忆起自己的私人美食历程,他说自己从小就好吃,虽然小时候吃的东西很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美食是1987年,作为摄影师参加中国第一届美食节。

  “爱吃的人是善良的”,陈晓卿说自己以前爱吃偏门,也喜欢炫耀自己吃过的美食。但蔡澜、沈宏非等真正的美食家让他了解到,食物是平等的,没有什么高级不高级。

  当被问到会不会做菜时,陈晓卿说自己做菜是无师自通,小时候就知道摘来枸杞叶凉拌了吃。但“学然后知不足,后来见识了那么多烹饪大师,真不敢说自己会做饭。”

  陈晓卿说自己到哪都有寻找美食的习惯,这些经历也构成了自己生活中的奇遇。当天早上在合肥,他就跑了三公里,吃了锅贴、米饺、猪头汤,都很不错。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精神故乡,莫言是高密,福克纳是密西西比河,晓卿就是安徽。”在沈宏非看来,陈晓卿对家乡美食的回忆是从乡愁开始的。

  什么才能称得上美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标准。美食家蔡澜说,最极致的美食是妈妈的味道。小宽说,最好吃的是饥饿。而在陈晓卿看来,最好吃的是人,最重要的不是吃什么,而是和谁一起吃。沈宏非认为,美食是那些能触及感官尤其是心灵的。

  为什么美食家们总能找到最好吃的东西,寻找美味有什么捷径?陈晓卿说,对于美食他从来不怕麻烦,并始终抱有好奇心,自己曾开车34公里只为吃两个烧饼。他举例说,作为《舌尖》总顾问,沈宏非的职责就是从大量厨师、菜品中挑出最好的那一个,把结果给节目组,看似轻松,但是建立在大量尝试上的。陈晓卿笑着说,“一顿也不要苟且,还有吃和远方。”(记者 彭旖旎)

来源: 中安在线     作者: 彭旖旎
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安在线
滁州获批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日前,滁州市获省政府批复,文化厅
严防纪律处分决定“打白条”
为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文化厅
安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文化旅游工作
(本报驻安徽记者  郜  磊)日前,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