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双双:青春激扬走新疆

09.02.2015  15:57

      2014年9月,共青团中央、中共教育部党组决定选派高校共青团干部赴新疆基层,开展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机械工程学院陆双双响应号召,成为我校首位援疆团干。作为2014年安徽省仅有的两名援疆团干之一,经团中央统一安排,陆双双甫一接到任职通知便奔赴新疆,挂任共青团乌鲁木齐县委书记助理。

      挂职半年以来,陆双双迅速适应新岗位,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边疆地区共青团工作中,走访、学习、协调、联络,带着学校的托付和期盼,在新疆广袤土地上释放着青年团干的工作热情……

 

认知伴随实践的步伐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研究生毕业两年即挂职地方,而且是边疆民族地区,对于缺乏地方工作经历的高校团干来说,必须“补课”。2014年10月,陆双双与来全国40位挂职团干一道,先后参加了全国高校团干部赴疆挂职培训班、2014年乌鲁木齐市团干部培训班,参加了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专题培训班。

      “一场接一场的专题培训,针对性很强,收获也很大。”陆双双说:“通过培训才发现,挂职的许多工作和自己之前设想的完全不一样,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工作历程,我必须要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

      通过系统而紧凑的培训学习,陆双双对新疆民族宗教史、经济社会发展史有了基本的了解,对于基层团干的能力要求、农村青年工作特性也有了全面和清醒的认识。此外,陆双双还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进一步熟悉新疆的社会风情、风俗人情、民族习性、地理特征、文化特点,为开展工作储备知识、增进认知。

      “出发前学校领导对我的挂职工作提出了要求”,陆双双说:“这对我既是压力,更是动力,让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敢懈怠。

工作就是创新加投入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这句挂在任职地机关大院的文化标语,默默激励每一位路过的人。工作中,陆双双利用一切机会与当地干部交流工作,分享经验。从高校到地方,恰好第二次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他协助团县委领导建章立制,规范团县委考勤、考核等12项规章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外,陆双双响应共青团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特别是做大做强团属新媒体阵地,建好共青团网络队伍,加强内容建设和组织建设的号召,推进网络新媒体在服务青年、引导青年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立了乌鲁木齐县团委短信平台、微信公众账号、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宣传阵地,并通过网络评比、竞赛类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新媒体的关注度,从而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多渠道服务。

      作为挂职团干,陆双双积极沟通协调,寻求校地交流合作途径,同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014年新疆挂职团干开展互访、交流讨论等活动,曾先后两次与自治区团委等挂职团干赴新疆巴州地区、阿克苏地区看望挂职同仁。

      陆双双还多次组织团员青年,开展走访孤寡老人、残障人士、贫困学子等慰问活动,积极联系自治区青少年基金会开展企业与学校的捐资助学活动,开展冰雪风情节、国际儿童滑雪日等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均有很好的成效。

      陆双双的挂职工作不等、不靠,不断克服语言、沟通交流、民族习性甚至是人身安全等现实困难,在工作中收获友谊,增长见识,提高本领,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用青春见证民族友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疆最长远的问题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新疆各级党委也始终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贯彻党中央决策的重要部署,从2013年3月开始,在全疆范围内开展了“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数十万机关领导干部脱离原岗位下到基层开展为期一年的“三民”工作。陆双双作为团县委挂职人员,也积极参与该项工作中,执行民族地区和平稳定相关工作。

      开展工作期间,陆双双多次向村两委同志了解情况,掌握村一级工作的关键点,经常性的开展巡视、执勤工作。他主动与当地的维吾尔族青年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利用工作之余教当地孩子们打篮球、做游戏,为孩子们补补功课;到农牧民家里参观做客,与当地村民建立了良好的友谊,用真情感染、打动牧民。

      在团委工作中,陆双双积极组织各乡镇团委围绕民族团结主题,开展民族团结篮球联赛,微摄影大赛,冰雪体验,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让各民族同胞在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中感受各民族团结和谐的氛围。积极响应自治区张春贤书记倡导的“让新疆的孩子们学在一起、玩在一起、成长在一起”口号,在各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课本剧展演”,讲故事比赛、绘画比赛、演讲比赛等,让孩子们从小拥有民族团结意识。

      “每当我看到那些淳朴的孩子们的脸上绽放出最绚丽的笑容,我就觉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陆双双说。

      对于一年的挂职安排,陆双双有着自己清晰的规划。不仅要出色完成自己的挂职任务,还要依照校党委的嘱托,做好汉维、皖疆和校地的桥梁,努力寻找工作切合点,在校地双方寻求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让我校援疆工作开花结果。

(责编: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