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阜南嗨子戏引来尼泊尔“洋学生”(图)
有着一百多年艺术生命的阜南嗨子戏,以其优美的唱腔和动听的旋律,回响在淮河两岸。不久前,嗨子戏艺术家们的曼妙歌声,吸引来一位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尼泊尔籍青年李山林(中文名)。这次体验不仅让李山林切身感受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也让阜南县嗨子戏艺术学校为发展地方戏曲注入了更大的热情。
尼泊尔和中国是邻里友好国家,今年29岁的李山林从小浸染在尼泊尔传统文化中,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也十分向往。现在,作为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一名实习生,李山林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通过网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当接触到嗨子戏时,他萌生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到现场感受一下”。
近日,李山林走进阜南县嗨子戏艺术学校,刚听到操场上老师和学生们的练嗓声,李山林就禁不住连连叫好。73岁的嗨子戏传人谢学芳向李山林笑着问道,要不要也来试试?谢学芳介绍说,想学好唱戏,练好嗓音是关键,这样才能把握准音调。
一旁认真聆听讲解的李山林表示,他想欣赏现场表演。走进训练室内,学生们的一曲《红灯记》、72岁嗨子戏传人代万青的一段清唱……年轻演员的曲调轻快、老一代的嗓音浑厚,这让李山林听得如痴如醉。在老中青三代嗨子戏表演者表演结束后,李山林说:“看得出来,想唱好嗨子戏不容易啊!”
尽管看起来不简单,好奇的李山林还是对嗨子戏表演的一招一式非常感兴趣。在老师的安排下,李山林挑选了一套粉色古装长袍,摆起了姿势,跟随谢学芳学起了一段唱腔。“想唱好还真得下一番功夫啊。”李山林感慨万千。
谢学芳指出,嗨子戏是地方戏,以反映地方人民的生活为主,表演者要有地方生活的体验才能更好地唱出感情。“一出嗨子戏,有演唱者,有演奏者,相互配合才算完整。”阜南县文化馆馆长李建军介绍,这里的学生不仅要练嗓、练功,还要会唱、会乐器。
在乐器室,负责二胡演奏的嗨子戏老师王朝金,将手指轻轻滑过弦间,凄凉而幽韵的曲调让李山林十分着迷。他小试一把,控弦、移动、拉弦……“这个乐器的声音真好听,就是太难掌握了。”李山林用不太流畅的中文说着。
王朝金说,唱好戏讲究多学、多练,“不过,年轻人学习地方传统戏曲的越来越少,但还有外国人喜欢我们的非遗文化,这又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参观时,李建军介绍道,阜南嗨子戏于2006年被批准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嗨子戏经过一系列的表演模式及内容创新,逐步走进人们的视线。
李山林驻足在非遗学校的宣传展示橱窗前,看着一张张学生们表演、老师们授课、外出表演和参赛的照片,他不禁伸手称赞。李建军说:“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大力挖掘培养嗨子戏人才,加强对这一非遗文化的保护。”
据了解,近年来,阜南县每年拨付16万元,对抢救、挖掘嗨子戏提供经费保障,为嗨子戏的传承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还将进行民间普查、收集、整理,拍摄音像资料,建立相关档案,加强对阜南嗨剧艺术史、唱腔音乐、表演艺术的保护。”
从欣赏表演到了解嗨子戏的保护过程,李山林说,他不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更体会到发展延续一项非遗文化的艰辛。临别前,一位学生说道,虽然李山林说起中文不流畅,但唱起歌来却和他们一个调,“艺术是相通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嗨子戏,我们将努力把嗨子戏传承和发展下去。” (阜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