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激发长效发展动力 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发挥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引领作用,同时提升传统产业,激发长效发展动力,皖北地区作出有益探索。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以工业提升农业,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以高科技提升中医药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走进界首经济开发区安徽强旺集团有限公司的车间,记者看到,全自动生产线在飞速运转,工人们正在抓紧生产出口到欧美的产品。公司负责人张强介绍,公司通过科技创新,使产品销售到包括欧美在内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较高知名度,去年在国际出口下行的情况下,公司出口额上升了24%。
强旺集团是全国较早进入调味品加工、生物工程、食品科技研发领域的出口型实业企业,先后与江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展新产品研发。截至目前,强旺集团已获得208项专利,且所有专利都实现了成果转化,达到了年产10万吨复合调味料的生产能力,成为全球规模较大的功能性复合调味品单体企业。
皖北地区是我省传统的农业集聚区,与沿江城市相比,工业基础薄弱。近年来,在探索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皖北各地积极引进新技术,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在实现农业与工业成功衔接的同时,进一步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在淮北市凤凰山食品经济开发区,安徽鑫乐源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一罐罐标有“芋蔬宝”“苦乐多”等标签的饮料离开生产线,进入包装箱。 “这些饮料的原材料是山芋、苦瓜等农产品,深加工成蔬菜饮料,已远销10多个省份。 ”公司负责人介绍。
凤凰山食品经济开发区是我省首家省级食品专业经济开发区,也是淮北市实施“城市转型,工业强市”的主战场。为了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开发区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帮助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联合,推进产学研合作。目前,开发区入驻企业达189家,2015年食品工业产值突破210亿元。
以中药为代表的医药产业一直是亳州的支柱产业,在转型升级中,亳州的药企不断加大与科研机构合作,提升了全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疏风解毒胶囊获得国家专利金奖后,我们继续投入二次研发,用国际标准分解制药的每一个细节与药理性研究,为今后指定行业标准打下基础。”亳州济人药业副总经理曹勇说,近年来,济人药业挂牌院士工作站,先后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合作,组建了中药提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省中药提取工程研究中心。目前,济人药业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科研,保障产品的创新研发。
新兴产业敢于“领跑”
——创设平台,高点起步,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激发转型升级新动能
“只需安装一个APP,就能控制房间内的家电设施。”4月29日,在淮南市江淮云产业平台,樊谷智科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公司的智能家居产品。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房间的电视、空调、灯光,甚至一个插线板,都能实现智能化操作。不到两年时间,江淮云产业平台已吸引上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实现销售收入超5亿元。其中除了像樊谷智科这样的小型企业,也不乏科大讯飞、中国铁塔、中意之旅这样的行业领军企业。步入“十三五”新征程,面对困境与机遇,淮南市“危中寻机”,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明确为该市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积极打造江淮云、智慧谷等高新技术产业平台,并设立了50亿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对相关产业予以重点扶持,为该市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未来,长三角地区的网络用户无需使用电脑主机,只需一个小巧轻便的金属接收盒,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就可实现在线操作,而他们的‘服务器’和‘主机’全都由宿州的这个大数据中心替代。 ”宿州高新区工作人员程高山介绍,截至目前,宿州高新区云计算签约企业已达上百家,运营企业40多家,形成了华东地区最具特色的云计算产业集群。仅2015年就实现营业收入逾12亿元、税收约3000万元。
4月28日,在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生产示范线上0.15毫米超薄浮法电子玻璃的成功拉引,再次打破其此前创造的0.2毫米国内电子玻璃工业化生产极限,刷新中国超薄电子玻璃薄型化的生产纪录。 “截至目前,我们这条生产示范线具备生产0.15毫米至1.1毫米全系列品种超薄浮法电子玻璃能力,也是国内唯一。 ”该公司总经理任红灿介绍,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让蚌埠中建材牢牢占据国内超薄玻璃基板35%以上的市场份额,去年实现产值1.7亿元。
“第一资源”用好用活
——全球“借脑引智”,培育更多本土“金蓝领”,优化创新制度环境,夯实创新人才基础
“通过专业人才对产品主题、结构、工艺等由内而外的设计创新,我们的压缩机一改过去粗重装备,转向高端化轻质化,核心竞争力大幅增强。国内市场占有率由17%提升至25%,出口量同比增长20%。 ”安瑞科(蚌埠)压缩机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小兵向记者感慨,这一可喜变化主要得益于蚌埠市引进的科技人才及其团队提供的智力支撑。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 ”蚌埠市创新办副主任赵华友介绍,截至目前,该市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1名、“特支计划”专家21名,各类高层次人才达6180多人。建成院士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7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6支,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149家,助推人才、项目、平台三者实现有机融合。
为了强化人才支撑,淮北市2015年出台《“金蓝领”万人计划实施方案》,决定用5年时间培养1.2万名“金蓝领”,建成7个技能大师工作室,评选一批技术能手和首席技师,使之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有力支撑。
引智的同时,积极建制。皖北各地大力推进制度革新,以释放企业的创新活力。 “公司5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免租使用,税收由园区统一打包缴纳。 ”在淮南市江淮云平台,安徽中意之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围绕创新驱动发展需求,淮南市先后出台一系列扶持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财政投入逐年递增,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16亿元,同比增长7%,占GDP比重达2.03%,同时认真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全年减免企业所得税1270万元。
“企业之所以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与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帮扶密不可分。 ”阜阳市科技局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阜阳市不断构建创新机制,制定出台了科技创新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在对企业引进创新团队、增强创新动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