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8市纳入长三角城市群规划 推动产业链融合发展

05.06.2016  23:31

日前,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先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

规划范围包括三省一市的26个城市,安徽省有 合肥 等8个城市被列入其中。被列入的8个城市分别是: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其中合肥被明确定义为Ⅰ型大城市,芜湖被定义为Ⅱ型大城市,马鞍山、安庆被定义为中等城市,铜陵、滁州、宣城、池州被定义为Ⅰ型小城市。

规划提出中期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经济充满活力、高端人才汇聚、创新能力跃升、空间利用集约高效的世界级城市群框架,人口和经济密度进一步提高,在全国2.2%的国土空间上集聚11.8%的人口和21%的地区生产总值。远期目标到2030年,长三角城市群配置全球资源的枢纽作用更加凸显,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门户地位更加巩固,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

促进五个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对于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的合肥都市圈,明确提出要发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创新资源富集优势,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升合肥辐射带动功能,打造区域增长新引擎。

促进四条发展带聚合发展。对于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依托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发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优势,积极发展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对于沿江发展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沿江综合交通走廊,促进长江岸线有序利用和江海联运港口优化布局,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完善城际综合交通网络,依托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通道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提升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能力,着力打造上海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南通、芜湖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皖江城市带主体“入长” 我省成“最大赢家”

根据《规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26个城市,其中包括我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城市。“这其实囊括了皖江城市带的主体部分。”王运宝表示,安徽坚持不懈地“入长”,如果从1992年提出“开发皖江 呼应浦东”开始,至今已走过了将近25年,“此次包括合肥在内的皖江城市带都纳入长三角范围,安徽可谓‘最大赢家’。”

规划》中列举了很多未来重点布局的项目,比如说现代产业、高铁建设、机场建设、港口建设、引江济淮。“这对安徽来说,会增加很多新的发展力量,这些纳入规划的项目,都将获得真金白银的支持。”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应当具有哪些特征?

首先,重要的城市群有三“权”———对世界有话语权、对经济有调节权、对产业有优化权;

其次,它应当是一个具有先进的科学文明的城市群,对其他城市具有引领作用;

第三,它要具有独特的大都市人文内涵,如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就是很好的例子;最后,除了具有现代一流的科研科技实力外,它还应当传承历史,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城市群中得到反映。

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演变的结果

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主要根据各个城市之间的分工,明确城市功能定位,通过分工,推进合作,最终实现同城化。泛长三角则是根据经济联系确定的范围,不是真正的城市群,而是一个经济区,最终要形成以城市群为内核的泛长三角经济区。而所谓大长三角和泛长三角,是要通过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将江淮城市群纳入其中就是出于上述考虑,通过统一规划,使二者之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交通体系更加完善,有利于促进彼此之间的一体化。

长三角城市群不断扩容,除了规划上的因素外,也与地方政府的努力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