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下好创新“先手棋”

01.09.2020  11: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

  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上半年,安徽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7%,经济总量历史性跃居全国第九位,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得益于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

  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6%,而与线上经济、无接触经济密切相关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幅达到16.3%。这显示出,越是创新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在应对风险冲击中具有越强的耐受力和韧劲,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正持续增强。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创新创业保持热度,市场主体加快成长,二季度全省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7户,比去年同期增加43户。5家科创型企业近期接连登陆上交所科创板,充分展示安徽科技型企业竞争力和成长性。基础性、原创性科技成果一直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  7月底升空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采用了多项安徽省内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近年来,我省专门编制创新发展指数,及时反映创新发展成果,动态揭示短板等问题。今年来,虽然遭受疫情冲击,但这一指数总体呈现持续攀升态势,特别是创新产出等指标保持良性上升态势。但各项指标中,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万名研发人员技术合同交易额指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指数等指标总体偏低,显示人才资源、产业创新能力等仍然是区域创新体系中亟需补齐的短板。

  优化区域创新体系,需要系统发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协调运转,持续夯实创新基础。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创新这个大系统各类要素中居于支配性地位。正如经济学家所言,一个区域要获得高度的本土创新,必须具备足够的活力,激励能够产生本土创新的人力资源。对人才最具吸引力的活力元素,根植于市场主体。近年来,华为公司连续以高薪招聘“天才少年”,受到广泛关注。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启示是,一个区域汇聚人才资源,固然需要人才政策相适配,但根本驱动力量在于创新型市场主体的活跃与壮大。国内很多城市近年来都放宽了人才落户、购买住房等限制,旨在吸引更多年轻人扎根,做大城市的“人才蓄水池”,但应避免“争”重于“用”,不可“争”时热闹上心、“用”时漫不经心。加快构建包容性创新环境,千方百计培育孵化规模化创新型市场主体,让“人才蓄水池”连通“市场主体蓄水池”,搅动一池春水,让创新活力充分迸发。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强化应用场景支持至关重要。有经济学家把创新活动称为“创造性破坏”,产业创新势必会打破固化的既有供需体系,很多创新型产品开拓市场始终面临很高壁垒,特别是一些企业已经形成成熟的配套体系、供应链体系,没有动力和意愿引进新产品。因此,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产品迫切需要可持续、丰富化的应用场景支持。应充分利用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支持性采购政策,坚持应用牵引,塑造有利于产业创新的供需大循环。

  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才会奔涌持续的创新动能。市场化是制度创新的根本路径和方向,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应成为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行动先锋。创新成果“纸变钱”,依靠的是市场机制的发现和发掘。创业投资市场发育不健全是我省区域创新体系的突出短板,构建专业化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体系,当务之急在于创造更加包容的制度环境,降低准入壁垒,吸引国有资本、民营资本以及外来投资多路并进,让创投市场活力涌动。突破性引入市场化激励机制,加快培育扎根安徽本土、市场眼光敏锐的创投人才队伍,畅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补上创新产品、创新产业等方面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安徽创新馆时指出,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下好创新“先手棋”,要把创新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系统的优先级地位,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让“创新安徽”更富活力。

[ 编辑:李名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