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副教授钱斌谈金庸小说:别被武侠世界忽悠了

18.03.2015  12:45

武术首要目的是侠小说是中国文学的特色,也是“侠客精神”的体现。本期安徽人文讲坛嘉宾钱斌认为,武侠小说只是一种艺术形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者创作时难免有疏漏。读者沉湎于武侠世界,混淆真实与虚构,容易误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武术首要目的是克敌

钱斌说,武侠小说的“武”只是载体,“侠”才是表达目的,人物可以不懂武功,但不可以没有侠气。

不过,武侠小说里大量描写是违背武术常识和力学原理的。对于这种“艺术的夸张”,钱斌认为不必苛求。但他又说,很多人直接从武侠小说接触传统文化,作者本人如果对此造诣不够,以至于以讹传讹,误导读者,也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现代人读武侠小说,对武术产生哪些误解呢?“武术是在搏斗中产生的,人们习武,就是为了克敌,离开这个目的,武术就是花架子。”钱斌说,小说里的武林前辈们,把招式编成套路传给徒弟,只是为了传承方便,但在现实中,实战和应敌的功能实在有限。

“中华武术进奥运会受到很大阻力,因为我们做的是武术套路比赛,人家认为这是一种体育舞蹈。”钱斌说。

虚拟情节不等于历史

神雕侠侣》里,蒙古大汗蒙哥在襄阳城下被杨过用一块石头打死,这段情节虽然精彩,但并非历史。

“历史上,蒙哥确实在攻打南宋的过程中死亡的,死因有很多种说法。清代《古今图书集成》说,蒙哥在架望楼向城内窥视时,遇宋军炮石轰击,伤重不治,‘班师至愁军山,病甚,次过金剑山温汤峡而殁’。民国《合川县志》也有相同记载。”钱斌说,蒙哥遭碎石所伤,这是比较可靠的说法。

蒙哥并非死在襄阳城下,而是死在重庆合州。正是重庆军民顽强抵抗,让历史出现了拐点,南宋政权得以多存活20年。

“金庸善于把历史融入小说,营造真实的历史感。如果我们不了解历史,把虚构的情节当成历史,那就要贻笑大方了。”钱斌说。

退隐结局体现负能量

武侠小说的结尾,经常是主角功成名就,然后选择退隐。“这很容易让我们觉得,武林高手年轻时打打杀杀,年老了可以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其实这也是误读。”钱斌认为,“退隐模式”体现了一些负面情绪,比如怯懦、退让。

世界汉学界普遍认为,中华文化高峰出现在宋代。1279年,陆秀夫背负幼帝赵昺在崖山跳海,“崖山之后无中国”,中华文明开始衰退。

“据有关资料,从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比例一直在54%以上。到了19世纪,降为0.4%。”钱斌说,宋以后,中国文化一直处于萎缩状态,渐渐折损了先人具有的创造精神、进取精神。

“在衰退的文化背景中,反映传统的文学作品夹带了一些负面信息。”钱斌说,“退隐”成为一种文学范式,“透过这种文学现象,我们可以反观中国的传统文化。”

现场问答

观众:您对武侠小说有什么看法?

钱斌:武侠小说能风靡华人世界,这是一种文化情节。纵观世界文坛,武侠小说是我们的特色。喜爱武侠小说,实际上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皈依。

观众:武侠小说中的传统内容,与真实的有何不同?

钱斌:武侠小说是文学,允许作家有错误,“打通任督二脉”就是一个例证。气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说家们却把气功修炼的最低层次误认为最高层次。再如《神雕侠侣》里的襄阳之战,小说里描写,战争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军队,动用了一切先进武器,这也是有误的。不过,这些都不影响我们阅读。

观众:您对传统文化复兴有何看法?

钱斌:我们常犯两个错误。第一,没意识到传统文化包含科学技术。第二,我们认为那是过去的东西,没有看到传统文化也是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我们首先要改变这两种错误认识,在当代生活中反观传统,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创造出新时代的文化。

本报记者 陶娜/文 陈群/图

嘉宾介绍

钱斌  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中国近现代国情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安徽第一位荣登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学者,曾被安徽省教育厅评选为“2012年度全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研究方向为科学和文化的生态与传播问题,开创了“用文化普及科学”的新路径,发表论文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