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再助力,森林资源成为资本

16.12.2014  03:57
  近年来,三明市在全省率先完成林木林地明晰产权、确权发证主体任务,并在林业服务中心、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林权抵押贷款等配套改革工作中取得新突破,为全国林改工作提供了借鉴经验。面对林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三明以金融创新为抓手,在全国首创林权按揭贷款,解决了国家林业金融政策存在的期限错配问题,贷款期限最长可达30年;并且为之配套建立了全国首创的“五位一体”风险防控模式,极大调动了金融部门的积极性,促进了林业与金融的深度“联姻”,为林业产业发展注入了新血液。
   林业发展面临新难题
  “造一亩林地需要树苗、肥料、人工管理,目前成本大约3000元左右,而且幼苗前五年都要人工管理。如果是流转的林地,还要再加上地租。”永安林农周爱民说。
  林业发展有其特殊性,除了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存在风险外,树木生长周期相对较长。因此,林农看着满山的林地,投入的资金却无法在短时间内收回,不仅影响他们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也制约着林业产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林由谁造、山由谁管问题日益凸显。壮大林业产业,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金融助力。
  林权抵押贷款成为各方关注焦点。三明市林业局副局长潘子凡介绍说,全市现有森林面积2645万亩,按亩均3000元计算,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约800亿元,如果有20%实现抵押贷款或流转交易,就可盘活160亿元,这对于调动林农积极性、强化森林经营、保持资源增长意义重大。
  但是,金融部门却顾虑重重。“银行没有专业的评估团队,不同地块的一亩林地到底值多少钱我们不内行。其次,贷后管理难度大,放款后山林谁来管护?最后,林地后期处置时间长、难度大。”兴业银行尤溪支行张峥科长说。
  围绕林权融资做文章,三明市林权抵押贷款破冰前行。国家开发银行与永安建立了政府信用体系平台,通过永安国投公司试水林权放贷,虽然满足了部分林农贷款需求,但贷款周期与林业生长周期不匹配问题依然存在。
  林权抵押实现新突破
  吃饱在田,致富在山,希望在林。三明市林业金融如何再创新?
  针对林业生产周期长与现有林权抵押贷款周期短的矛盾,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与各银行金融机构加强沟通协商,推出了中长期林权按揭贷款新品种。与以往林权抵押贷款相比,林权按揭贷款取得哪些重大突破?
  “首先是贷款期限更长。”三明中闽林权收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金曙说。目前,兴业银行推出的个人贷款最长期限30年,企业林权按揭贷款最长期限可达15年,邮储银行、农商银行也分别推出了10年期林权按揭贷款。
  贷款成本更低让林农得到更多实惠。据测算,以往林农抵押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达到月息1.2%—1.5%,而目前已批准开展林权按揭贷款的3家银行,通过调低利率上浮、按低限收取有关费用等措施,融资成本可控制在月息0.7%以下。
  贷款流程大大简化。林农向银行申请林权抵押按揭贷款,只需提供有关证件材料,三明中闽林权收储有限公司提供“一站式”服务,相关手续全部由公司代办。
  “林权按揭贷款周期长,还款压力小,还可以进行长远发展规划。有了这笔贷款后,除了抚育山林外,还准备拿出部分资金并购山林。”周爱民高兴地说。
  把森林资源化为资本,最后生成创业资金,连绵起伏的绿色群山,为林农致富增添了新途径。
  构建防控模式新体系
  从小心翼翼到提速放贷,金融部门如何打消顾虑?
  今年7月16日,混合所有制林权收储公司——三明中闽林权收储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三明市林权按揭贷款风险防控的重要“防火墙”。
  “我们可以组织专业评估团队,对林农申请抵押贷款的林地进行全覆盖评估,然后再为银行出具贷款建议书。”陈金曙说。
  评估问题解决了,放贷后林地风险如何化解?针对林木遭遇火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因素多,容易造成抵押物损失的情况,三明市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福建分公司合作,每亩林地保额提高至1800元、保费4.5元,其中1.5元保费按政策性森林综合保险规定承担,3元保费由县级财政和林农各承担50%。
  为解决林权抵押物后期处置难问题,三明还与省闽投资产管理公司合作。一旦林农贷款出现风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收购林权抵押物,并进行公开拍卖,变现资产。
  “如果资产管理公司在拍卖中出现流拍,我们还可以对林权抵押物进行收储,这样就彻底解决了银行顾虑。”陈金曙说。
  据悉,由林权收储公司、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金融部门与林农构建的“五位一体”风险防控模式也属于全国首创,极大调动了金融部门的积极性,再一次促进了林业与金融的深度“联姻”。
  记者手记
  多年来,三明林改不断探索、不断突破,为全省全国积累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好经验、好做法。永安林权按揭贷款的顺利发放,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改革没有完成时。在改革的过程中,每走一步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林改工作也是如此。据悉,下一步,三明将继续深化林权抵押贷款金融创新,完善资产评估、森林保险、交易市场等配套改革措施,并在明晰产权基础上放活经营权,有序推进林权流转,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实现林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贡献力量。(记者  项裕兴  通讯员  罗鸣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