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彭水县找准结合点 百姓利当先

24.06.2015  11:43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6月24日讯     彭水是重庆市新一轮退耕还林重点区县,规划在2014—2020年实施40万亩。为全力抓好工作,彭水县立足生态保护发展功能区定位,坚持生态建设与助农增收相结合,创新发展思路,找准切合点,采取“12345”措施(即:一套班子、两个文件、三项政策、四种机制、五块工作),务实推进各项工作初显成效。
      一、成立“一套班子”,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联系领导,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林业局,由县林业局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事务。
      二、出台“两个文件”,明确发展方向。根据全市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会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15〕10号)精神,彭水在全市率先印发了《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实施意见》和《彭水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法》,前者对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的总体要求、补助政策、组织实施、保障措施进行了明晰,后者对规划设计、经营方式、后续管护、检查验收、政策兑现、档案管理、考核奖惩等方面进一步进行规范和细化,为推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配套“三项政策”,保障资金投入。一是财政投入政策。自2015年起,县财政每年在生态转移支付资金中预算安排1000万元(五年共计5000万元),重点用于退耕还林经济林和景观林苗木补贴、管护等支出;每年整合农委500万元、扶贫办300万元、科委50万元用于林业和农业苗木补贴与科技服务;县财政在市财政补助工作经费的基础上,按10元/亩·年进行补助工作经费,原则上县级、乡(镇、街)级按4:6进行分配。同时整合统筹安排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易地扶贫搬迁投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特色效益农业资金等专项资金,用于退耕后改善基础设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增加退耕户收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二是用地优惠政策。凡是由业主集中经营退耕还经济林规模达到1000亩以上的,配套解决3—5%的农用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退耕还林区域水、电、产业路、生产用房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三是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面向林农等生产经营者的小额贷款扶持机制,简化贷款手续,扩大信贷规模,开展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在内的符合林业发展的多种信贷模式融资业务。鼓励林业龙头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发行债券,募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
      四、建立“四种机制”,强化工程管理。一是优化经营机制。主推业主(大户)承包、股份合作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具备造林资质的专业队伍集中成片打造。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实行合同制管理,对实施业主收取质保抵押金,从根本上杜绝套项目、套资金,重栽植、轻管护等现象。二是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实行项目公示制度,对退耕还林造林项目采取公开竞争比选落实项目业主,并及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予以公示;采取公开招标采购的方式,确定项目规划和施工单位,聘请中介机构监理和检查验收,确保建设质量。三是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县政府对县发改委、县国土房管局、县财政局、县农委、县林业局等相关县级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分工,强化了各部门责任,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退耕还林工作。四是强化考核机制。县委、县政府把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纳入对乡镇(街道)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同时,将退耕还林建设和责任制落实情况作为干部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五、抓好“五块工作”,提高工程质量。一是抓好宣传发动。先后召开了全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会、退耕还林推进会,宣传退耕还林政策;组成5个调研组深入农户通过召开院坝会的形式,问计于民,充分尊重社情民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组织开展好新一轮退耕还林宣传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正确行使参与权和监督权,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二是抓好规划设计。聘请国家林业局西北院编制《彭水县退耕还林总体实施方案》以及《2014年度实施方案》,全面落实“面上保护、点上开发”战略部署,以林农增收为目标,以发展经济林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确保了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抓好土地落实。县林业局、县国土房管局加大对各乡镇(街道)的土地落实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根据全县总体规划摸清了土地利用情况,将辖区内所有符合退耕还林条件拟退耕的土地落实到规划地图上。四是抓好队伍建设。从乡镇基层林业站抽调5名技术骨干到退耕办,同时启用10名编制,通过考调和公开招录方式,选拔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县退耕办及相关业务科室。组织全县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到西南大学开展现代林业建设暨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技术培训活动,聘请国家林业局西北院专家到我县为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系统培训了规划设计、制图软件运用等知识,极大丰富了基层林业工作者退耕还林建设的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五是抓好示范基地。按照整村推进、突出重点、集中打造的原则,在工程实施的第一年,在每个乡镇(街道)选择一个交通条件好、农民积极性高的村,集中连片打造20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达到退耕一片,成林一片、致富一方的目标,带动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