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三农”,再立潮头的“安徽探索”

13.08.2014  10:36

  人往哪里去?土地效益如何最大化?融资渠道如何更畅通?社会化服务怎样适应农村新形势?

  毫无疑问,这四大问题几乎贯穿当前农村综合改革的全部领域。有效破解这些难题,是农村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从“大包干”,到农村税费改革,再到农村综合改革,安徽一直站在农村改革的潮头……

  今天,我省秉承“大包干”精神,先行先试,勇探农村改革深水区。各地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创新思路,释放改革红利,强化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为全国农村改革创造出可复制的“安徽经验”。

  盛夏时节,记者走访皖北江南,深刻感受农村改革带来的新气象,体会新一代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和干劲,看安徽农村改革再立潮头。

  人往哪里去?

  ——农民“职业化”,对接现代市场,发展现代农业;“洗脚”进城,成为新市民

  数说

  全省百亩以上种粮大户26207个,注册登记家庭农场9700家,各类林业合作组织6580个,家庭林场3100个。去年,全省1710个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规划完成,今年将推进800个左右重点示范村建设。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了,农村经济就“”了。

  金寨县果子园乡的青翠群山中,一种高附加值的山泉黑鸡,每天从这里运往上海。原种黑鸡加上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其特殊的口感,每只近600元的高价依然供不应求。 “人工养殖难度很大,死亡率高。 ”专业养殖这种黑鸡的金林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合作社研究多年,才掌握复杂的养殖技术。

  数百公里之外的宿州埇桥区城东办事处十里村,六月夏收,麦子平均亩产814.6公斤,创下我省新纪录。 “从良种选择,到播种、施肥和管理,有一整套科学手段,这是夺取高产的保障。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胡承霖告诉记者。

  依靠科技提升农业效益,今年夏粮实现“十一连增”,高产攻关技术功不可没。

  农业科技效益的发挥,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民素质提出了全新要求。如何培育掌握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我省将新型农民培训纳入民生工程,截至去年底,全省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共培训39.11万人,受训农民年人均收入超过12000元。

  7月底,我省启动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力争用5年时间培养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35000名。

  “做了几十年农民了,现在给发了个‘农民证’。 ”在五河县,刚刚结束培训的农民开玩笑地说。 “过去农民是身份,现在是职业。 ”省农委科教处处长张匙说,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深化农村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大举措。

  2012年,南陵、界首、五河和巢湖市4地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目前已遴选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候选人1025人,即将颁发资格认定证书。“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还将接受中等职业学历教育,获得国家承认的中专文凭。 ”张匙说。

  与之对应,“十二五”末,我省将努力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8%,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新型经营主体的涌现,将“”字演绎得更为精彩。

  当别人纷纷进城务工时,凤台县店集乡农民苏振杰选择在家承包土地,做起了种粮大户。 “今年小麦平均亩产过千斤,每亩纯利润超过300元。 ”苏振杰说。

  农业劳动力加速转移,谁能种好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壮大给出答案。今年夏收中,阜阳全市50亩以上规模的种粮大户,经营面积达110.4万亩,比散户每亩产量高出30%左右。

  资金,是新型主体发展壮大的“拦路虎”。 7月25日,界首市光武镇家庭农场主刘大卫,从农行拿到60万元的贷款。 “这是我省首笔保证保险贷款,以农业保险保单作为抵押物。 ”省农行相关负责人说,贷款专门针对家庭农场抵押难、担保难的实际情况,为其发展提供信贷资金支持。

  目前,全省百亩以上种粮大户26207个,注册登记家庭农场9700家,各类林业合作组织达6580个,家庭林场3100个。

  繁华都市连接美丽乡野,才能共同迈向全面小康。

  2013年底,我省发布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到2016年,全省80%的乡镇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

  将社区称谓带至农村,移植的不仅是概念,更有背后本为城市市民独享的公共服务产品。

  2013年,我省被列入国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省,27个县(区)推进村庄建设、环境整治、管理创新、兴业富民和土地整治等工程试点。

  白墙灰瓦、围栏小院、草木葱茏……颍上县八里河镇仁里村,精美的建筑和秀丽的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美丽乡村,与人们记忆里破旧的皖北农村有天壤之别。

  去年,全省1710个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规划完成,586个重点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今年将推进800个左右重点示范村建设。

  美好乡村建设,激发了农民群众建设家乡的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为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现代农业的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凸显,对农村综合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7月30日,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户籍制度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户籍改革的核心,是赋予进城农民市民待遇,共享发展成果。

  买了房在城市落户,很难享受市民待遇……进城农民的困惑,无法在农村寻找答案。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必须强化“一盘棋”思想,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寻找路径。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省将加快推行居住证制度,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更多的农民工将和市民一样,享受到各项社会保险。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农民工参加职工养老保险达56.4万人,职工医疗保险39.38万人,工伤保险超过154万人。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就是要彻底破除不适应“四化”同步发展的制度障碍,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体系,让农民公平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分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无论是留在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还是融入城市,加速工业化进程,一大批高素质、有理想、富于开拓精神的新型农民,正活跃在淮北江南,为美好安徽建设添砖加瓦。

土地效益如何最大化?

  ——以“确权”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畅通城乡要素对流渠道,做活土地“新文章

  数说

  2014年在20个综合改革试点县启动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2015年,20个试点县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发证;2017年,全省完成确权登记发证;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

  不久前,一份名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正式公布。

  方案的重点,正是土地确权。 《方案》指出,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明确每户村民在集体经济组织中所占有的土地使用权份额,量化个体权利。

  这意味着安徽将全面启动土地确权。一直走在全国土地改革前列的安徽,再次迈出实质性步伐。

  农村的故事,总是围绕土地发展演进。今天,生产力发展对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的要求,最集中的体现依然在土地上。

  7月15日,阜阳市颍东区正午现代农业示范区内,几十位农民正在明珠园林苗木基地忙碌着。“老程,你们几个到西边给大叶女贞浇水,房大嫂你几个到南边给紫薇除草……”公司负责人赵友泉满头大汗,紧张地安排人手。

  “土地流转后,农民都在我这儿上班,几十个人每月光发工资就好几万。 ”赵友泉对记者说,目前公司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主要栽植观赏性植物,往后要发展林下养鸡、养鹅的生态循环养殖。

  盛夏,六安市木兰现代农业示范区里,农民许进正忙碌在他的15个蔬菜大棚里。 “大棚都是从西商食品公司租赁的,种菜不但不用操心销售,水电等基础设施都由公司搞好,还有技术员指导。 ”许进说。公司总经理赵平介绍,企业从农民手里流转土地,建好温室大棚,再出租给农民经营,“哪种经营方式更适合现代农业发展,就用哪种方式”。

  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需要,土地从分散再次走向集中。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土地流转面积2931.13万亩,其中耕地2085.27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3.5%。

  政策扶持不断加强,服务平台基本建立。全省有13个市和80%的县(市、区)相继出台扶持政策,90%以上的乡镇和村建立服务站和服务点,88%的县(市、区)建立仲裁委员会。

  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最终绕不开的是土地确权。

  2013年11月12日,我省在涡阳县、颍泉区等20个县(区)开展土地确权试点。

  “土地确权颁证,要解决的就是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强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 ”省农委负责人强调,这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农村土地流转健康发展的法律基础。

  按照试点方案,土地确权需查清承包地块的面积和空间位置,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解决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把承包地块、面积、合同、权属证书落实到户。最终以确权登记成果为基础,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档案。

  “原以为家里是8亩地,一测量才知道有10.9亩。 ”7月17日,六安市金安区高皇村小店村民组,农民李国安向记者展示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面清楚地标注了他家土地的四至边界,“有了这个心里踏实”。

  更进一步,确权登记,还给予农民财产权,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我们正在探索让种粮大户凭土地证进行贷款,化解贷款难题。 ”金安区副区长汪家胜介绍。

  显然,安徽肩负着为全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破题的重任。而《方案》进一步明确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探索建立新型的农村土地制度。2014年在20个综合改革试点县启动城乡统一的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建设;2015年,20个试点县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2017年,全省完成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

  目前,20个试点县(区)积极推进,领导组织、工作机构、实施方案、业务培训、经费保障等工作普遍得到落实,二轮承包调查摸底全面展开,专业测绘机构招标有序开展。同时,今年我省已被国家列为土地确权的整省推进试点省,实施方案正在打磨之中。

  土地改革中,另一个难题是农村宅基地退出。

  2002年-2013年,农村人口大量转移进城,我省农村土地的人口承载力从每平方公里的4126人下降到2822人,农村人均建设用地从242平方米增加到360平方米,大量空置宅基地缺乏流转或退出机制,导致空心村加剧。

  与之相反,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日显不足,无法满足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对土地的需求,这在经济较发达的皖江地区尤为紧迫。建立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成为我省深化土地改革的重要内容。

  2013年,作为全省唯一的统筹城乡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宁国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宅基地退出后复垦为农用地的,将对原使用人予以补助,根据不同类型,每亩最高可获6万元补助。

  趟进“深水区”,啃下“硬骨头”,在城乡统筹的总体框架之下,以改革做活古老土地的“新文章”,就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焕发蓬勃生机。

  如何引来金融“活水”?

  ——发展依托市场的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困局开始破题,为农村发展引来一潭“活水

    数说

  2009年-2013年,全省共安排财政奖补资金102.0亿元,带动农民筹资30.4亿元,建成项目11.1万个,累计受益群众2.2亿多人次,平均每年有1.5万个行政村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受益人口4800万人。

  村前的路谁来修?要不要把村里的水塘清理一遍?类似这样的公共事务,多年来都因缺少建管机制而荒废。

  2012年,一项改革在全椒、金寨、南陵县3县展开,“对属于村集体所有所管、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农民使用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推行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和政府监管服务机制。 ”农村公共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直面难题。

  以全椒县为例,2年来共确定试点项目28个,总投资227.56万元,涉及全县8个镇20多个村民组。截至今年3月底,完工项目25个,成效实实在在。

  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把建设权交给群众自身,既调动了群众积极性,还保证质量,节约投资。全椒县石沛镇联盟村修建一条长1.8公里的水泥路,招投标价45万元,村民自建造价30万元,其中当地村民参加劳动获得报酬9.45万元。

  支农为农,财政资金起“引子”作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公共财政要坚持把“三农”作为支出重点,优先保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拓宽“三农”投入资金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

  “为解决基础建设缺资金、资金集聚缺载体等问题,我们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建立专项资金、整合资金、省级补助、信贷支持、土地收益、村级投入、社会参与、群众筹集八大投入机制。”合肥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说,全市设立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超4亿元,其中市本级达到1亿元;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6.87亿元,整合各类建设项目1255个;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通过合作共建等方式,累计投入美好乡村建设3053万元;结合“一事一议”等财政奖补政策,发动群众筹集资金3550万元。

  省农村综合改革办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2013年,全省共安排财政奖补资金102.0亿元,带动农民筹资30.4亿元,共建成项目11.1万个,累计受益群众2.2亿多人次,平均每年有1.5万个行政村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占行政村总数的90%,受益人口4800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总数的九成多。

  “今年,省以上财政安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7.4亿元,目前已批复实施项目近2万个。 ”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说。

  农村金融服务渠道不畅,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如何破题?我省开展农村金融全方位探索,省政府先后确定金寨县、凤台县为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县,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有效、全面、便捷、实用的金融服务。

  7月15日,凤台县杨村镇农民吴永急用钱,跑到家门口的“金融服务室”的取款机上取钱。“这在以前啊,我们得去3公里以外的镇上取钱,现在不用跑那么远了,24小时服务,咱农民也像市民一样享受金融便利啦。”吴永说自己手上这张金融IC卡,有多重功能,既是银行卡,又是社保卡,在“”字打头的金融机构跨行异地取款都不要手续费。

  与政府主导性金融改革不同,凤台粮食银行的脱颖而出源于“草根”,服务“草根”,成为近年农村金融的一大亮点。

  7月16日,在凤台钱庙社区的“粮食银行”现场,种粮大户们追着行长王玉奎跑,他们要追加自己的存粮额度,因为“粮食银行”规定,单个储户存粮的上限为8万斤。一位袁姓受访大户说:“今年,粮食丰收,价格走高,但也有幸福的烦恼,就是自己存粮难,方法不得当,差不多有近10%的损耗。

  为解决这一难题,今年初凤台县初涉“粮食银行”,县财政每年拨款200万元,用于支付保管费用和利息,不仅为农民免费保管粮食,还支付存粮农民利息,一时之间,来存粮的农民络绎不绝。

  存粮有收益,贷粮也有需求。对于需要粮食的加工型企业,还能从“银行”贷到粮食,支付“银行”利息,相当于解决企业融资苦恼。据统计,凤台“粮食银行”运行半年多来,已拥有储户800多户,存粮逾3.5万吨,其中开展贷粮业务9笔,解决企业1200万元融资困难。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把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

  铿锵话语给包括“粮食银行”在内的金融创新改革以勇气和信心。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安徽农村金融改革之路会走得更远、更稳。

 谁来服务现代农业?

  ——全程社会化服务顺应时代需求,农民可自由选择多元化菜单式服务,促进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数说

  截至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4.4万个,较上年底增加2191个;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达7800个,病虫害统防统治组织9157个,工厂化育秧专业服务组织712个。

  从一家一户耕种,到对接市场规模经营,对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出了全新要求。

  新要求催生新改革。 2013年,我省被列入全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省范围,并选择在庐江、埇桥等6地进行试点,着力培育经营性服务主体,加强公益性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

  望着自家地里生长茂盛的庄稼,凤台县杨村乡店集村村民苏振杰露出舒心的笑容:“从生产到销售都有‘田保姆’帮着操心,种田省心多了。

  苏振杰说的“田保姆”,指的是县里的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该社拥有插秧机10台、育秧生产线4条、育秧盘20万张、育秧基地50亩。社里按照“依法、自愿、有偿、退出自由”的原则,为农户提供从种到管、从技术服务到物资供应的全程服务。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宏斌介绍,“全程保姆式服务,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其实质是农业生产托管。

  苏振杰告诉记者:“咱家20亩地,全交给社里托管,每亩比自己种少投入260元,却增产一两成,多收入300多元。这一来二去的,一年算下来,每亩能多赚五百元。

  不远处,竖立着合作社托管服务价目表与协议书样板,小麦水稻的全程托管服务价格与非托管自己经营的价格赫然在列,种粮的“老把式”们一比对,如何选择就心如明镜了。

  以小麦供种为例,“良星66”市场服务价格每亩71.6元,全程托管服务价格41.6元;同样的病虫防治,市场服务价格每亩55元,全程托管服务价格40元。根据2013年麦稻午秋两季成本支出来看,市场化运作小麦和水稻支出共计982元,而交给“田保姆”打理,则午秋两季共支出651.6元,每亩少投入331元。

  “土地规模化经营,使得农业生产服务从未像今天这样凸显其重要性。”省财政厅农村综合改革处处长胡德林说,土地托管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服务,既可以为独立经营的农户服务,也可以为生产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服务。

  目前,全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达7800个、病虫害统防统治组织9157个、工厂化育秧专业服务组织712个。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范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

  陈宏斌认为:“土地托管服务更是当前土地流转经营的有益补充,对那些不愿流转土地的农民来说,它是规模化经营的另一种选择。

  在宿州市,意利达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515亩,托管的有1.6万亩,社会化服务面积达3万亩。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土地托管后,我们给农户提供保姆式服务,原有的土地经营权、种植结构、产品归属等都不改变。合作社生产效率高、成本低,每亩可以让农民节本增收300元左右。

  源于市场、扎根市场的社会化托管服务非常“接地气”,农民可以选择全托,也可半托。

  陈宏斌介绍,一些季节性在外打工和家庭劳动力不足或缺少技术的农户,可选择半托式管理,而那些常年外出打工或无劳动能力的农户,可选择土地从种到收的全托服务。此外,还有承租型和土地入股型合作模式。 “总体来看,最受欢迎的是菜单式托管模式。

  目前,店集村近5000亩土地,均交由“田保姆”进行社会化托管服务。托管后,粮食生产机械化效率显著提高,农机收割效率比以前提高40%左右,农机户效益增加30%以上,一家一户分散零星的土地,经过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服务,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或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

  外出务工的农民“托管”土地后,完全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安心外出务工经商或就地转移从事二、三产业,解决了种田不赚钱、田地没人种的问题,同时还减轻了进城务工人员的来回奔波之苦。胡德林表示:“规模经营并不意味着所有土地都要流转,探索不同形式、符合民情民意的适度规模经营很有必要。

  我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支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

  凤台县副县长李萍介绍,目前全县社会化经营耕地面积已达46万亩,23个合作社与24个村结对开展社会化服务5.6万亩,带动农户2万多户。各种类型的合作社组织不仅经营自家田,还走出去积极开展外向型土地托管经营,去年在周边3个省开展经营服务10多万亩。

  与经营性服务同样重要的,是政府公益性服务。

  庐江县郭河镇北圩村农民王士照家里四口人,经营着900多亩土地。王士照坦言,这在以前根本无法想象,但现在播种、施肥什么的,关键环节有县农技站的技术干部来指导,田间管理和作业有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服务。今年起,水稻育秧又和公司签了合同,植保、机器插秧、机耕机收等,都有专门合作社提供服务。

  在全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正逐步建立。

  人、土地、资金和社会化服务,这些农村生产要素在农村综合改革的推动下,正在不断整合、重构、集聚和优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重塑安徽“三农”发展新格局。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项良新、史力、冯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