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部徽派大戏大戏唱响传统戏曲“花样年华”
历时一个多月的安徽新创精品剧目晋京展演上周末落下帷幕。今年是徽班进京225周年,从4月10日至5月16日,我省精心组织的7台精品剧目——黄梅戏《寂寞汉卿》、徽剧《徽班进京》、黄梅戏《小乔初嫁》、话剧《徽商传奇》、徽剧《惊魂记》、黄梅戏《半个月亮》、舞剧《徽班》相继登上北京各大舞台,在京引起热烈反响,赢得观众和专家广泛赞誉。
七部大戏各具精彩
此次展演整合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徽省歌舞剧院、安徽省话剧院、安徽省徽京剧院、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等6家省属暨市直国有文化艺术院团资源,所展演的剧目曾纷纷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重要文艺奖项。
黄梅戏《寂寞汉卿》讲述关汉卿的故事,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形象被广为传颂,甚至被西方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对关汉卿这一形象的演绎,历来不少,但以黄梅戏的形式加以表现,却是首次。
新编徽剧《徽班进京》再现了徽班在徽商的支持下进京演出,并汲取各剧种所长,孕育国粹京剧的一幕幕精彩故事。《小乔初嫁》由省黄梅戏剧院主创,以安徽本土文化为底色,以三国故事为背景,以安徽历史文化名人小乔为中心人物,用一种亦唱、亦歌、亦舞的生活化的表现方式,还原了一个来自民间的温婉善良而又深明大义的女性形象。
话剧《徽商传奇》由安徽省话剧院出品,讲述了一个“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反映徽州商人的仁、义、礼、智、信,以及他们在磨砺中以徽商特有的智慧和胆识艰难成长的历程。
徽剧《惊魂记》在继承古老徽剧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以虚拟、写意的形式表现莎士比亚经典名剧。为让《麦克白》的故事和徽剧更好地融合,该剧把故事背景“移植”到我国春秋时期,演绎了一位英雄人物子胤面对权欲的诱惑,最终走上了自我毁灭之路的故事。
由安庆黄梅戏艺术剧院打造的《半个月亮》,是首部表现抗战题材的黄梅戏,曾荣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舞剧《徽班》由省歌舞剧院创作排演,该剧曾入选“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并屡获殊荣,如曾荣获国际舞台表演艺术“丹尼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
媒体聚焦 观众点赞
七部大戏先后上演,引起首都各界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中央媒体争相报道演出盛况,业内专家高度评价新创剧目,广大观众纷纷为徽派大戏“点赞”。
在互联网上,以“安徽新创精品剧目晋京展演”为关键词的百度搜索结果达到35900多个。其中,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等中央及北京市媒体均对安徽新创精品剧目晋京展演进行了报道。
此次展演也引起在京专家学者的关注。 4月30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专门为徽剧《徽班进京》召开研讨会,盛赞这台新创大戏的艺术特色及现实意义。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长黄在敏说:“徽班进京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徽剧《徽班进京》将这一历史事件传奇化,将宏观的文化事件微观化,从历史长河中截取一个时空点进行演绎,作出了非常成功的探索!”
[记者手记]
传统戏曲的“花样年华”
4月28日晚,由安徽演艺集团出品、省徽京剧院制作演出的大型新编徽剧《徽班进京》在北京长安街上的国家大剧院上演。 225年后,徽班再进京,并且登上了顶级的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对于古老的徽剧来说,这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复兴。
很多人对传统戏曲仍有误解,譬如唱腔老套、节奏缓慢、布景陈旧等,但如果你去过现场观看《徽班进京》,你就会被设计精巧的舞台、感人至深的情节打动。当两个舞台穿插交互,上演着交错时空中的悲欢离合,哪里还有半点“陈旧”的影子?而故事的情节也是紧凑且充满戏剧冲突,让人如同观看一场扣人心弦的电影,在演到主人公诉说身世的情节时,观众席中传出窸窸窣窣的声音——那是观众拆开纸巾,准备擦拭眼泪的声音。
这些原创精品剧目,既走进了顶级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也走进了最朴实无华的舞台——大学校园,可谓是既“高大上”,又“接地气”。在合肥学院演出《徽商传奇》时,台下的90后大学生们,对情节的理解完全没有任何障碍,他们因为演员的杰出表演,时而大笑,时而嗟叹,并不时送上最热情的掌声作为应和。这也可以看出,戏曲张开双手拥抱观众,观众也会给予热烈回应。
有出色的创作团队,有演员的精湛表演,加上密集的演出场次,谁能说这不是传统戏曲的“花样年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