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 那些事 我们永久的记忆

30.09.2014  15:57

        编者按

        从浴血奋战的战争年代,到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炮火连天、枪林弹雨的战场,到和平年代抗洪救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第一线;从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到平凡的公民……江淮大地,这片英雄的沃土先后涌现了数以万计的革命烈士,他们为保卫国家、守护人民披荆斩棘,前赴后继,直至献出最宝贵的生命。

        今天是我国设立的首个法定的烈士纪念日。为此,本报推出烈士纪念日特别策划,以纪念这些最可歌可泣的江淮儿女,告慰无数烈士的英魂。

        可歌可泣的江淮儿女

        安徽省革命烈士名录记载,有名可查的合肥籍革命烈士4654人,其中,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占总人数的75%;在第一、二次革命战争中牺牲207人;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1745人;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1520人;新中国成立后参加抗美援朝、对印自卫还击作战、保卫珍宝岛、对越自卫还击等保卫祖国作战牺牲的592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牺牲540人。

        皖籍革命烈士6.7万多人

        根据安徽省革命烈士名录记载,我省登记在册的烈士共有6.7万多人。我省的烈士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区,占比近3成。

        “实际应该远远超过这个数字!”省民政厅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根据相关史料,安徽岳西在土地革命时期,就有10万多工农红军和革命群众牺牲,但是,因为岳西当地随后经历20多年的国民党政府统治,有关牺牲者具体信息的史料严重缺失。

        烈士信息将有电子档案

        记者注意到,安徽省烈士英名录,是一套线装本仿古本,按照姓名、性别、牺牲年代、生前单位、职务、革命斗争简历、牺牲时间、地点、原因等条目对烈士信息逐一进行了记载。

        不过,记者也发现,不少烈士的条目信息并不完善,有的职务不详,有的牺牲年代空白。

        工作人员介绍,“文革”时期,许多关于烈士的档案遭破坏,直到“文革”后,上个世纪80年代,多部门联手组成抢救保护小组,专门搜集整理、核实烈士信息。目前,各级民政部门正逐步将所有烈士信息录入电子数据库,同时,力争对更多的信息进行搜集和核实。

        合肥完成抢救保护任务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安徽省及合肥市正式启动“慰烈工程”,对全市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开展抢救保护。

        昨日,记者从省市民政部门获悉,截至目前,安徽省已完成零散烈士墓抢救保护任务的九成以上,其中,合肥等地区已经提前完成。

        进展:零散烈士墓抢救保护任务基本完成

        战争年代,许多烈士牺牲后被匆匆就地掩埋,散葬在田间地头。随着岁月的流逝,散葬烈士墓有的杂草丛生、残碑断碣。

        据统计,我省经部级审核确认的零散烈士墓共有47848座,零散烈士纪念设施408处。其中,合肥市有零散烈士墓806座,零散烈士纪念设施10座。

        针对散葬烈士墓普遍年久失修的现状,从2011年开始,安徽省正式启动了“慰烈工程”, 对全省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开展抢救保护,实施集中管理。

        根据省民政厅获得的上报数据,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零散烈士墓抢救保护任务44019座,占总任务的92%,其中迁入烈士陵园或集中安葬点的有36892座,集中安葬率达84%;已完成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任务382处,占总任务的94%。

        据悉,截至目前,我省已完工的“慰烈工程”,除中央下拨的25153万元专项资金外,省级配套资金达4800万元。

        据合肥市民政部门介绍,合肥市的零散烈士墓抢救保护任务已经提前完成。除了就地保护外,合肥还新增六处烈士集中纪念区,对零散烈士墓进行迁移和集中保护。

        探访:合肥新增六处烈士集中纪念区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小蜀山,在小蜀山陵园旁边,新建的“合肥市革命烈士陵园”已经基本完工。掩映在绿树成荫的山林,新建的烈士陵园显得安静而肃穆。

        据介绍,新建的“合肥市革命烈士陵园”2003年开工建设,占地5800平方,一期规划兴建150座墓穴,同时,配备有烈士家属休息区、绿化景观等附属设施。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烈士陵园的工程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接下来,将逐步对部分零散烈士墓进行集中迁移。

        据了解,类似这样的烈士集中纪念保护区,合肥市共新建6处,除新建的“合肥市革命烈士陵园”外,巢湖、庐江、肥东、肥西、长丰均新建了一处。目前,六项工程已经建成,部分已经陆续将零散烈士墓进行集中迁移。

        规划:纪念设施要有长效保护机制

        根据规划,到今年年底,全省各地要力争全部完成散葬烈士墓的迁移、整合、修缮,完成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的维修改造,并基本建立起长效管理保护机制。

        按照要求,针对零散烈士纪念设施,要按照“适当集中、分类实施”的要求,进行迁移、整合、修缮。对无人管理的,按其规模实行分类保护;对散葬在农村的烈士墓,除有重大影响或墓群相对集中确需保留外,尽可能都集中安葬在当地烈士陵园;若当地没有烈士陵园的,在烈士墓相对集中且条件具备的地方就地修建集中管理场所。对原属乡镇管理的,原则上就地改造,完善相关设施。

        采访中,记者发现,由于传统习俗等原因,个别烈士的家属对迁移烈士墓持观望甚至拒绝态度。“按照要求,对烈士亲属不愿迁移、坚持自愿管理的,我们要与家属签订管理协议,继续由亲属管理。”合肥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说,“我相信,随着新建保护区的不断完善,大部分的家属会转变观念,选择将烈士墓迁移到保护区,毕竟,这样可以更好地表彰烈士的功绩,缅怀烈士的精神。”

        “建设集中保护区,对零散烈士墓进行集中迁移、保护,只是‘追思工程’的一部分。”工作人员表示,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应被纳入相应管理保护体系,形成对烈士纪念设施的长效保护。

        工作人员说,在新建烈士纪念设施结束后,烈士事迹搜集和记录应成为接下来的褒扬烈士精神的主要工作内容。“目前,不少关于散葬烈士的事迹,都是来源于当地百姓的口口相传,随着时间的流逝,容易被人们忘却。这同样需要抢救性的保护。”

        相关新闻

        “江淮英烈传”正式上线

        系我省首个烈士网上祭奠平台

        市民可点击鼠标进行网上祭奠

        昨日,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在首个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安徽省首个全省性烈士纪念褒扬网上平台——“江淮英烈传”正式上线。市民及烈士家属将可以在这个网络平台上通过留言、献花等方式进行祭奠。据悉,目前,我省绝大部分的烈士信息已经录入这个网络平台,网络平台仍在进一步完善中。

        1.点击鼠标网上祭奠英烈

        一直以来,革命烈士褒扬、纪念形式都比较单一,主要是在清明等节日期间,群众到陵园祭扫而开展一些简单的纪念活动,活动场地也局限于陵园内部,而因为时间原因,陵园内大部分设施不能充分发挥其预计的宣教功能。

        记者登录“江淮英烈传”网站发现,该网站设置了“红色安徽”、“优抚事业”、“遗属权益”、“烈士传记”、“烈士英名录”、“烈士纪念设施”、“网上祭扫”、“缅怀诗文”等多个栏目和板块。其中,“网上祭扫”的链接设置在十分显著的位置。点击进入后,可以选择留言、献花、祭酒、点烛等多种方式进行祭奠。

        在英烈名录中,网站以安徽地图作为底版,分区域设置链接。点击相应的区域,网站就会弹出该区域的烈士名单。据悉,目前,我省绝大部分的烈士信息已经录入这个网络平台,网络平台仍在进一步完善中。

        2.可追踪分析纪念设施的保护情况

        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还介绍,“江淮英烈传”不仅通过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展现烈士的生平事迹,同时还为烈士建立电子档案,将已经收集、整理、陈列的烈士史料和遗物,登记到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烈士的史料、遗物和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水平,实现全省烈士档案和烈士纪念设施的信息化管理。此外,还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情况,从烈士纪念设施的普查登记到以后的修缮、移交、迁移等日常管理,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

        该负责人表示,在网络不断渗透大众生活的背景下,我省推出统一的烈士褒扬网站,让英烈文化走进网络,不仅利用了网络快捷、方便、及时的特性,也将更容易使人们接受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有利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网站让大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有了一个新的渠道。在这里,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通过网上祭奠活动,了解我省先烈的光荣事迹,认识一个国家的灵魂思想,一个国家的共同理想,一个国家的时代精神,一个国家的社会荣辱观。”

        李海松 本报记者 李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