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安徽情

22.08.2014  12:31

  邓小平、彭真、杨尚昆在参观蜀山人民公社生产建设发展模型。

  邓小平在新中国成立后,心里一直牵挂着安徽人民。他曾先后多次亲临安徽视察,给予安徽人民亲切关怀。可以说,邓小平的名字一直与安徽紧紧相连。

   足迹·大别山边打仗边学女红

  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11月份,转眼到了深秋初冬季节,大别山的早晚,露寒霜重,山区还经常阴雨绵绵,阵阵寒风袭人。但刘邓大军的官兵们却还身着过黄河时的单衣,脚上穿着草鞋。如何解决部队十多万人过冬棉衣的问题?

  在敌人严密封锁的情况下,邓小平、刘伯承决定全军一面打仗,一面学女红,自己动手,解决棉衣问题。他们复电中央军委:“我们决心自筹棉衣。”邓小平强调说:“对,咱们要靠自己创造奇迹!”

  接连几天,邓小平清晨起来没有散步,刘伯承也一改晨读的习惯。在一东一西两间农舍窗前,刘伯承和邓小平做着同一件事情——自制棉衣。大家齐动手,只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崭新的棉衣就穿到了南征指战员身上。大家暖在心里,笑在脸上,度过了大别山最寒冷的冬天。

   足迹·瑶岗村渡江战役“前哨”

  1949年4月2日黄昏,邓小平和陈毅在蚌埠火车站登上一节“闷罐车厢”,躺在专为他们铺设的行军床上,在酣睡中开向合肥,进驻瑶岗村,为即将开始的渡江战役做准备。

  车到合肥时,已是第二天清晨了。趁着大伙儿洗脸吃早饭之际,参谋李伏仇赶紧将首长们的行李先行运往瑶岗。邓小平和陈毅在合肥停留一会儿,在曾希圣等的陪同下游览了合肥包公祠景点。

  邓小平在瑶岗的住所是一处二进屋的东厢房。二进屋正中敞开的3间屋是办公的地方,墙上挂有大幅的军用地图。

  在这所四合院里装有3盏电灯,自己发电。渡江战役的作战部署就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里紧张、秘密地进行着。因许多来自北方的指战员不熟悉水性,缺乏渡江登陆作战经验,邓小平要求渡江部队在巢湖开展了水上练兵活动。

  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字,人民解放军即于当夜发起渡江作战。这个夜晚是大江南北千百万人的不眠之夜,更是瑶岗村的不眠之夜。邓小平、陈毅所在的指挥部里,不时传来一声声洪亮的发令声:“我命令你们,坚决打过去!”……

  邓小平参观合肥包公祠。

   足迹·金寨不休息径直前往

  1960年2月19日至2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来到他阔别了11年的江淮大地。这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视察安徽。

  邓小平抵达合肥后,地方领导建议先休息下,但邓小平摆摆手说:“不要休息了,还是先到下面去看看。”邓小平首先来到当年战斗过的金寨,要求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想法帮助老区人民改善生活。

  当天上午,邓小平一行登临梅山水库大坝,领略秀丽的湖光山色,并在溢洪道处与陪同、接待的全体同志合影留念。邓小平在安徽的第一站,留下了他对金寨人民深情的关切。

   足迹·合肥为大蜀山“点赞”

  刚视察完金寨后,2月22日,邓小平一行又立刻来到合肥。蜀山人民公社视察是邓小平来到合肥的第一站。

  “这座山叫什么山?”“叫大蜀山。”听完对大蜀山的简介后,邓小平看着郁郁葱葱的大蜀山说:“大蜀山的风景很好,以后你们这里可以建一个风景区嘛!”而如今的蜀山森林公园,已经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

   足迹·淮南坚持亲自下矿井

  结束合肥的视察后,1960年2月24日,邓小平一行来到淮南望峰岗选煤厂视察,他提出下井。面对劝阻,邓小平微笑着说:“我还行,还是下去看看。”当他看到不安全的地方,就嘱咐矿领导,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他对矿领导说:“煤矿生产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事故,尽量减少矿工们不必要的伤亡。”寥寥数语,充分体现出邓小平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关怀和爱护。

   足迹·蚌埠“创新才能发展”

  1960年2月24日,离开淮南后,邓小平一行又来到蚌埠视察,这是他在淮海战役结束后再次踏上蚌埠的土地。

  从玻璃厂视察出来,邓小平又步入蚌埠淀粉厂,考察山芋干的综合利用情况。他一边查看由山芋干开发出的口服葡萄糖等产品,一边听取该厂生产情况的汇报。当听到已开发出36种产品,使山芋干的身价由每百斤8.6元提高到185.4元,比原价提高了20多倍时,邓小平高兴地说:“创新才能发展呀!”

  邓小平、彭真、杨尚昆在安徽省博物馆参观安徽水利规划图。

   足迹·濉溪县双堆集故地重游无限深情

  1960年2月25日,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邓小平一行驱车前往濉溪县双堆集视察。

  “我对淮海战区的人民是有感情的。”邓小平在屋里与众多群众代表亲切交谈,回想起昔日淮海战役,邓小平深情地说:“双堆的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了大量的工作,作出了牺牲。”

  邓小平同大家足足谈了40多分钟。最后,邓小平一行步行来到尖谷堆,在寒风中默立了3分钟,向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志哀。

   足迹·再回蚌埠赚了100万傻子瓜子“不能动”

  22年前的1992年春天,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他南巡的归途中,再次踏上他曾经指挥千军万马决战的江淮大地,在蚌埠站逗留了近半个小时。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他又提到了安徽的改革,他说:“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像这一类的问题还有不少,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动摇我们的方针,影响改革的全局。”

  1992年2月20日,结束了南方视察的邓小平,让他乘坐的专列停靠在蚌埠站。“蚌埠目前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安徽属于什么水平?安徽的最好水平在哪里?”邓小平又关切地问道。

  列车启动了。邓小平站在车窗前,拉开窗帘,向站台上的同志们挥手告别。虽是悄悄而来,匆匆而去,但却凝聚了一代伟人对安徽人民的深切关怀和眷恋。

  周平晨报记者周坤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