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改变了我们】恢复高考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

23.08.2014  11:00
导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是一位启蒙者。今天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 周年。本报记者走访多位普通人,从他们的视角,呈现那些因小平同志而改变的人生。

在历史课本上,最浓墨重彩的始终是人类历史上的“启蒙者”。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是一位启蒙者。要吃饱饭、要寻求真理、要实事求是、要解放思想、要改革开放……他让中国人明白,命运可以握在自己手里。

今天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本报记者走访多位普通人,从他们的视角,呈现那些因小平同志而改变的人生。

1978 年2 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资料图)

1977 年,邓小平同志在北京拍板恢复高考,关闭11 年之久的高考大门再次打开。这一年,我省报考青年44700 人,其中报考高等学校15060 人。在1978 年2 月的录取工作和3 月的补录工作中,全省共录取新生2602人,其中高校录取新生达1210人。

人物1

一个“钻出”石缝的机会

人物:许建明

高考时间:1978 年

感悟:我一直坚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事实的确如此

昨天早晨8 点,安医大一附院知名专家门诊的诊室里,消化内科专家许建明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而36 年前,许建明还是石台县的一名防疫员。因为高考,他才成为一名医生。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不管什么环境,都是读书陪伴我。”年逾花甲的许建明至今也没有停止学习,“我一直坚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事实的确如此。”

1968 年,许建明进入合肥一中读初一,爱学习、爱读书的他仿佛进入一片新天地,渴求获得更多知识。但没多久,许建明就被下放到农村,那年他才15岁。

“每天除了干农活就是看书。”许建明回忆,在农村呆了5 年后,有一次招生考试的机会,“但因为‘张铁生交白卷’事件,考试成绩作废,最后被分到了池州卫校。”

1975 年,许建明从卫校毕业,恰逢“学朝农运动”,他再次回到石台,成为石台防疫站的一名防疫员。

“读卫校前我就想当医生,但防疫站的工作,和我想象的不一样。”许建明说。

直到1977 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许建明看到了希望。

“看书,抓紧看书。”许建明说,自己虽然只读到初一,但在当知青的日子里并没有间断学习。遗憾的是,1977 年冬季的第一次高考,许建明错过了。

为了不错过第二次机会,许建明在1978 年初开始新一轮复习。“从初二到高三的课程,我用5 个月自学完成。”许建明说,他借来很多书,以每天半本书的速度自学,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向村里同是知青的大学生请教。

复习迎考的日子是艰苦的,“天气渐渐热了,山里蚊子多,我就装一大桶水,把腿泡在桶里看书。”许建明说。

1978 年的夏天,许建明终于走进高考考场。成绩发榜那天,许建明无法形容自己的心情,“我考了389 分,全县第一。我还记得那年本科线是320 分,重点线是370 分。”

当年9 月,许建明走进了安徽医科大学医疗系临床医学专业的课堂。毕业后,留校成为一名医生。此后,他不断深造,先后在上海读了硕士和博士,主攻消化内科。今年,许建明拿到了安徽唯一的中国医师奖。

“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我现在应该还在石台防疫站工作。”许建明说,前几年,他曾回到石台,看到原来工作生活的地方,感慨万千。

“我的母亲说我是‘石缝里钻出的大树’,我想高考给了我‘钻’出来的机会。”许建明说,恢复高考改变的是一代人的命运。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