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数量逐年递减 探访与时间赛跑的“江豚卫士”

09.06.2015  12:48

长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八百里皖江地处长江中下游,是一段物产丰富、鱼虾繁多的黄金水道。

以前,长江里同时生长着两种鲸类动物——白鱀豚和长江江豚。近年来,随着白鱀豚离我们远去,长江江豚也在逐年减少。

在长江铜陵段,有一个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有一群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在与时间赛跑,肩负着保护淡水豚及长江野生动物的艰巨任务。

记者在一个晴朗的早晨,踏上一艘轮船,抵达了处于长江中间的这个小岛。

岛上绿树环绕,也是鸟儿的天堂,没有航运船舶的打扰,没有渔民捕捞的险境,只有少量的居民为伴,这样安静的小岛,对于江豚 生活 繁殖再适合不过了。

走过一条曲径通幽的石子路,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大门赫然显现。早上9点,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左孝平带领记者来到江豚的养殖地点。

这是一条封闭起来的小夹江,方圆1.6公里的水面上生活了10头长江江豚。

伴随着敲竹竿的信号,原本平静的江面泛起涟漪,紧接着就看到江豚跃出水面呼吸,先是一条,渐渐地,两条、三条helliphellip 慢慢儿靠近,工作人员用力甩出备好的小鱼,江豚便尽情享受它们的早餐。

“这10条江豚都是从长江迁地保护来的,对于江豚的保护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但是因为条件限制,能迁地保护的江豚也有限,我们正在积极争取下游的一个岛,面积更大,也能保护更多的江豚。”左孝平说。

在一张长江流域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示意图中,人民网安徽频道看到,从湖北往东经安徽、江苏延至上海,共有十多个自然保护区。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1985年创立伊始,就肩负着保护淡水豚及长江野生动物的艰巨任务,从铜陵白鱀豚养护场发展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年来,开展了野外考察和野生动物救护工作,先后数十次成功救护了长江江豚、中华鲟、胭脂鱼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去年,两条江豚的成功繁殖,为江豚的未来带来更多希望。

“这几年江豚逐渐适应了迁地保护的新环境,繁殖的数量比以前要多。养在这条夹江里,给他们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外界的打扰。”左孝平介绍说,“我们对水质定期化验,一旦发现变差,马上采取措施,一种是用药物,一种是从长江里补充新鲜的水。当然,最好还是预防为主。”

谈话间,来觅食的江豚在水中上游下窜,它们性情活泼,身体不停地翻滚、跳跃、点头。每一次跃出水面时都伴有急促的呼吸声。“江豚是哺乳动物,是靠肺呼吸的,所以它必须隔一会儿就要露出水面,不能长期在水下生活。”

在与左孝平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长江曾经是淡水豚类最理想的栖息环境,但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展,长江豚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曾经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白鱀豚在2006年时被宣布功能性灭绝,而长江江豚也正面临着和白鱀豚一样的险境:1991年,长江江豚数量有2700头,2006年已不足1400头,长江江豚的数量正以每年13.73%的速度递减。

同时,因为江豚是哺乳动物,人工繁殖的干预难度较大。左孝平说:“江豚人工繁殖在国际上都是一个难题,首先,江豚是在水中分娩,需要水的推动;其次,江豚的乳汁人工很难配到,加之人类对它的了解不是很透彻等众多原因,使得江豚的繁殖只能靠自己。令人无奈的是,长江豚类的繁育率比鱼类和其它陆生动物低得多,因此,保护江豚也是与时间赛跑。”

这几年,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也在积极宣传江豚的保护行动,有小学生的参观,也有志愿者的参与。“保护江豚以及野生动物,每个人都有责任。”(陈曦 陶涛)

原标题:铜陵“江豚卫士”:与时间赛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