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 安徽经济发展进入“换挡期”
中安在线讯 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已成当前最热的经济关键词,“新常态”定义了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在这一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作为中部省份的安徽经济有哪些具体表现,而又怎样适应“新常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考究的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一个突出的特征是中高速。多种因素的制约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受不了也没必要高速增长,而安徽的经济发展也是如此。
过去10年,安徽省生产总值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10年GDP增幅高达14.6%。2013年安徽省生产总值19038.9亿元,增速10.4%,实现了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上半年,安徽省GDP9350.5亿元,增速9.3%,而安徽省今年设定的增长目标是9.5%,可见,连续10多年双位数增长的格局或将在2014年被打破。
今年的省两会上,中国区域经济协会副会长程必定称,下调GDP增幅目标,标志着安徽经济发展进入“换挡期”。在他看来,主动调低增长目标是政府释放的一个信号,表明现阶段,政府将发展重心从数量转移到质量上来,努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新常态”的另外一个特征是优结构。2013年,安徽省第一产业增加值2348.1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0404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6286.8亿元,增长9.5%。2014年上半年,安徽第一产业增加值925.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5387.9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3037.4亿元,增长8.1%。透过数据不难发现,工业仍旧是安徽三大产业的重中之重。
“现如今,安徽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了高成本的基础上。”省统计局的一位负责人认为,安徽经济的发展要在全国经济放缓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他进一步分析说,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安徽的工业经济发展还远不够充分,工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在适应大环境的情况下,安徽经济任重道远,既要发展也要转型,要在优中求快,在快中求好。“今年上半年,安徽电子信息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家电业,成为贡献率最大的行业,这就是优化结构的一大变化。”
从城乡差距来看,安徽的城乡差距在逐步缩小。据了解,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是:到2015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1%,2020年城镇化水平将会达58%左右,2030年将会达到70%—73%。
从居民收入来看,今年上半年,安徽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36.8元,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03.1元,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增幅分别高于全国0.2和0.3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目前安徽经济仍然以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而且同样面临多挑战。套用近期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中的一句话:面对“新常态”,我们要有冷静的心、坚定的心和火热的心,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学会适应“新常态”,创造安徽经济发展的新辉煌。(记者 白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