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精准扶贫当精准选人

12.04.2016  02:50

 “扶贫不力,就地换人! ”达州市召回调整29%履职不力的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引起广泛关注。点赞者称:“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果断之举如石击水”;质疑者问:“以前驻村第一书记也有走过场现象,为什么突然要求这样严格?”“短短7个月就召回调整近三分之一的第一书记,这么自揭‘家丑’,会不会招致社会对达州干部队伍能力、作风的质疑?

  “为什么突然要求这样严格?”在笔者看来,主要原因至少有两条:

  目标要求时不我待——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及随后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均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五年全部脱贫,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只争朝夕。

  责任担当不容懈怠——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严的作风、实的态度、真的担当,正成为全体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必须坚决遏制“为官不为”现象,着力强化责任忠诚担当的务实作风,积极作为,奋发有为。

  “这么自揭‘家丑’,会不会招致社会对达州干部队伍能力、作风的质疑?

  达州市委的回答值得称道:“推动精准扶贫关键在人。不管阻力、压力有多大,凡是把关不严、人选不符合条件的,必须坚决纠正、及时调整! ”选错了人不回避、不遮掩,及时召回调整,也是一种责任担当,远比将错就错更负责任。

  当然,扶贫选人用人不准导致履职不力现象绝非达州特有,其他地方同样存在。有的单位派而不选,舍不得派出优秀骨干,找个“闲人”下去,能力不足,到任后自然难以有效履职;有的选派干部是城里生、城里长、城里工作的年轻人,说不来“乡里话”,住不进“农家屋”,办不好“乡亲事”,成不了“贴心人”,谈何当好带头人;有的选派干部既有能力、又有经验,却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白天村里转,晚上往家赶……

  世间事,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毛泽东同志曾语重心长地说:“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十三五”扶贫的大政方针已定,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开展扶贫,首先要精准选对人。如果说精准扶贫告别“漫灌”、实行“滴灌”,那么,驻村第一书记这支队伍就是一根根“管道”,直接关系着扶贫成效。达州市自亮“家丑”,既是对自己扶贫选人工作的一次反省与调整,也为全国扶贫选人提供了一面镜子。

  精准选人,才能精准扶贫。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级组织是群众脱贫致富的火车头,村第一书记就是列车长。精准扶贫选派第一书记,要完善机制、细化标准、严格程序,划定重点范围、突出履职能力,坚持选贤用能、力戒滥竽充数。重点从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经受了锻炼、接受了考验,增进了感情、增长了才干;重点从后备干部中选拔,他们胸怀使命感、肩负责任感,工作能力强、进取意识强,扶贫惠群众、自身也受益;重点从新提拔干部中选拔,他们想干事、能干事,既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又实现自己心中抱负;重点因地制宜选拔,山区、库区、老少边区,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基础不同、人口素质不同、发展模式不同,应把脉对症选人,因人因地施策,与相关部门结对共建,精准滴灌、靶向扶贫。

  精准监管,才能精准扶贫。干任何工作,能力不强当然会履职不力,但能力强也可能履职不力,原因是什么?监督不力导致不作为。有的单位不“”而“”,一“”了之,对选派干部日常履职不管不问,致使有的选派干部觉得“做多做少一个样”,驻村少而回城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选派干部帮助村里跑跑项目、搞搞慰问,其他党政事务很少过问,挂名不出力,在职不尽责;有的确实真脱产、真驻村,但与农民“坐不到一条板凳上”。选对人、用好人,必须健全管理、考核、保障、奖惩等配套政策和工作机制,念起监管“紧箍咒”,推动精准扶贫精准实施。

  解决了“谁来扶”的问题,“扶持谁”“怎么扶”问题自然迎刃而解。精准选人、精准监管,选派干部才能全部身心驻在村,登门进屋察民情,扑下身子真扶贫,输血造血挖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