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二五”]绿色发展 托起美丽安徽
绿水青山,天赋于皖,是江淮儿女引以为豪的生态品牌,是安徽加速崛起的潜力所在。
“十二五”以来,江淮大地涌动绿色发展热潮,生态文明建设在改革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从实施《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到出台《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从打响呼吸“保卫战”到江河湖泊治理,从美好乡村建设到新安江畔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绿色发展成为江淮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制度创新开启生态引擎
【亮点】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系我省第一部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明确生态红线,科学布局家园
——新安江流域实施全国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水环境稳中趋好,为全国提供典型示范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十二五”开局之初,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安徽的绿色实践高度契合美丽中国的发展脉搏。
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2013年岁末,耗时3年编制完成的我省第一部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11章45000多字,清晰地勾勒出安徽国土空间开发路线图,划出生态红线,明确哪些区域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意在从根本上化解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推动制度创新,生态领域亮点频现。横跨皖浙两省的新安江,是全国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流域,首轮试点于2014年完成。在财政部、环保部推动下,皖浙先行先试,经过联防联控、合力治污,水质连续3年达到补偿条件。 2014年,我省将新安江经验复制到省内跨市流域,首个省级层面的生态补偿落子大别山。今年4月,合肥市将4000万元生态补偿金拨付六安。
创新风劲吹,环境治理领域,“PPP”风生水起。今年7月,合肥市政府授权建设部门与国祯环保公司签署特许权协议,建设全省首座地下式污水处理厂。该项目是安徽首批PPP示范项目之一,“固定土地转让价款”竞争“污水处理服务费”的方式引业界瞩目。
【短评】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建设美好安徽的进程中,我省探索绿色崛起新路,就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长时期、更高质量的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托起山清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江淮。
污染防治守护碧水蓝天
【亮点】
——2014年,我省总量减排指标全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要求,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任务
——秸秆禁烧见成效,根据环保部卫星监测结果,今年夏季全省秸秆焚烧火点数大幅减少,同比下降95%
10月中旬,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会议移师合肥,环保部、长三角三省一市领导在皖共议联防联控,提出协同推进高污染车辆环保治理、港口船舶大气污染防治等,促进区域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2013年年末,江淮大地打响呼吸“保卫战”。防治行动实施方案、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相继推出。从市到县区,层层出台制度、落实责任,围绕工业、机动车、燃煤锅炉、建筑扬尘、秸秆焚烧等重点污染源,打出治污“组合拳”。
如在减排上,采取调整产业结构、限产、加快脱硝工程建设等举措,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2014年,我省总量减排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任务。大气污染防治、秸秆禁烧更是一场攻坚战。从去年起,省财政“拿大头”,奖励引导综合利用。疏堵之下,根据环保部卫星监测结果,有14个市实现夏季秸秆焚烧零火点,取得历史性突破。在新环保法执法上,执法部门频使“杀手锏”。今年6月,六安市环保局开出全省首张按日计罚罚单,对超标排放废气的一家公司重罚420万元。
合力治污下,全省空气质量改善取得初步成效。 2014年比上年重污染天数减少;今年前9个月,没有出现长时间、大范围的重污染天气,PM10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4.8%。
合肥市2012年起开展大规模的巢湖治理,上马百余个生态治理工程,强力推行“河长制”,巢湖流域跻身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放眼全省,各地铁腕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挂牌督办、环评限批、负责人约谈等“利剑”高悬。今年上半年最新监测显示:淮河干流总体水质优,长江流域总体水质良好,巢湖湖区总体水质轻度污染,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优,4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7.1%。
【短评】
从奔小康到要健康,从求温饱到要环保,如今人们期盼过上绿色生活:喝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清洁的空气,享受更良好的环境。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改善环境打造宜居家园
【亮点】
——截至目前,我省已成功创建霍山县、绩溪县、宁国市、岳西县4个国家级生态县,创建159个国家级生态乡镇
——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全省已完成造林840万亩,建成森林长廊示范段4500余公里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国家级生态乡镇——利辛县江集镇,随着微动力污水处理站、污水管网、垃圾桶、垃圾清运车融入,示范村告别“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村民家园干净整洁、花草繁茂。
从2013年开始,我省实施美好乡村建设,先期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的中心村重点培育,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目前,全省已建设近2000个省级中心村。根据计划,到2020年,我省力争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
2013年底,我省以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及城市周边、省际周边、景区周边为突破口,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垃圾污水治理、建筑治理、广告标牌治理、矿山治理、绿化改造提升,数年间,“三线三边”环境明显改观。
造林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2012年10月,我省启动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明确提出“到2016年,全省新增森林面积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造林840万亩,池州、合肥、安庆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多地多行业上演循环经济的生动实践。我省筛选了一大批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循环经济典型作为省级试点,省循环经济研究院推广多功能大循环农业等,提高资源产出率,循环经济在安徽正成燎原之势。
【短评】
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是真正的绿色发展,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我省以美好乡村建设、“三线三边”治理等为抓手,是在生态建设上做加法,打造宜居美好家园。
责编:童中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