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 合肥产业发展主旋律

10.12.2014  19:35

  实施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升级。合肥坚持在发展中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竞进提质,坚定不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产业经济,更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产业层次。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合肥树立了经济发展的品牌和特色,占据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产业发展既快又稳总量持续扩张

  产业兴则市兴,产业强则市强。在转型升级战略的统揽下,多年来合肥产业发展大踏步前行,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一直名列前茅。

  2013年,合肥完成生产总值468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9和1.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省会城市前列,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

  今年,合肥延续既“”又“”的发展节奏,经济总量持续扩张。据统计部门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344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3和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8.1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026.5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1293.4亿元,增长8.3%。

  与全国省会城市相比,我市部分指标总量进入前十,指标增速位居前列。前8个月,从总量看,合肥投资总量位居第4,同比前进1位;进出口总额保持第9位;规上工业增加值位列第10,同比前进1位;地方财政收入居第11,前进1位。从增速看,工业增加值居第2,同比前进4位,比今年一季度前进1位;地方财政收入居第2,同比前进14位。

  发展新兴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并举

  11月4日,合肥欣奕华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首台平板显示产业洁净搬送机器人下线,填补国内平板显示产业机器人控制技术多项空白,对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在此之前不到一周,总投资138亿元的12个重大车辆装备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一举开拓了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近年来,我市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瞄准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大力发展具有先导性、前瞻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光伏及新能源产业,是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前三季度,我市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光伏产业分别增长56%、65.3%,两大产业对全市增长贡献率为49.4%。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4%、17.4%,分别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12.1、5.5个百分点。

  一方面,合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走好“引进、培育、示范、支持”四步棋;另一方面,积极改造传统产业,一手抓规模扩大,一手抓品牌创建,提升了产品的档次和技术水平。前三季度,我市完成工业投资1476.3亿元,同比增长13.9%。其中技改投资957.9亿元,同比增长22.7%,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64.9%,较上年同期提升3.9个百分点,对工业投资增长贡献率达98.6%。

  创新体制机制加速推进转型升级

  合肥紧紧围绕提升能力,体制机制抓创新,积极地依托创新来推动产业升级,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在合肥创新大道与望江西路交口西南角,一座“X”形建筑引人注目,它就是中科大先研院综合主楼,被命名为“未来中心”。通过这个“X”,可以探索未来世界。在合肥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由安徽省、中科院、合肥市及中科大四方共建的创新平台,以打造“江淮硅谷”的雄心,初步展示出无穷的创新驱动魅力。

  经过两年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运营初期成效尽显,目前已入驻各类创新单元突破100家,达到115家,该院与微软、阿里巴巴等企业共建了32家研发中心,孵化了83家创新企业,使院内创新单元数量达到了115家,引进注册资金2.93亿元。这里,正在成为合肥创新驱动的主引擎。

  参照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建设模式,目前合肥市在前期建立了语音信息、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10个产业研究院的基础上,又规划建设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端创新研发平台,为产业做大做强提供支撑,其“高精尖”技术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去年5月出版的《2012中国自然出版指数》显示,合肥基础科研实力继续位于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每一个新兴产业后面跟进一家研究院,集中一批人才、项目、龙头企业,并跟进一项扶持政策,让产业发展落到实处。今年,我市又调整对企业的扶持政策,决定把扶持资金融入到企业创新的每一个环节,尝试采取财政拨款变投资、资金变基金的模式,集中支持优势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