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的未来:赢着通吃

02.12.2014  13:38

      我这两天算是休假吧。但真是贱命一条,闲下来的一时半会儿,都不能完全丢掉手机不想工作。就在这两天,互联网圈儿事儿还真不少,一个是优酷店大欺客,终于在90后手里翻了船,先是坚挺不认错,没过一天,又主动认怂,想喷它的兴趣都没有了;然后呢,上周的“黑色星期五”彻底点燃了民众的跨境消费热情,我也不能免俗,在红着眼睛“抢”货的瞬间,货没了,网站也彻底瘫痪……什么情况?如今,真是还谈“海淘”都觉不好见人了……上周五之前,亚马逊、支付宝都先后发布了自己的“黑五”计划,苏宁、京东也没闲着,尽管动静不如这两家大,但也拿出了不少单品出击“黑五“,好像国内大家都打疲了,转而试试海外市场……“黑五”转瞬即逝,亚马逊在今天报了盘,依旧很虚——“在亚马逊海外购物节48小时内,包括直采及独家选品等在内的国际品牌商品的销售比上月同期增长了13倍,订单量增长了近30倍……”真是勒个去,谁知道你上月同期销量是多少,订单量又是多少(没有对外公布),不知道这样不知所云的新闻稿有什么意义?不过,这样的新闻通稿总算还是透露出了一个信息,就是大家海外淘宝激情无限。

 

 

      易观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进口网购市场交易规模达806.2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75.2%。预计2014年,中国进口网购交易规模将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达到1289.9亿元。(进口电商包括进口B2B和进口网购)。双11,天猫国际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217个国家和区域的旗子被点亮)。此前,也是易观的数据显示,2014年10月28日天猫国际的SKU数量为96223种,京东海外购SKU数量11185种,1号海淘SKU数量5752多种,与亚马逊直邮的8000万种国际选品有较大差距。应该说,亚马逊中国今年才算正式开启了全球直邮服务,对想做海外进口的用户和厂商是有利的。关于阿里、亚马逊在海淘上的区别,阿里是定位于全球的,亚马逊只做物品进口,阿里是进出口都涉及的。实际上中国的很多产品是全球都需要的,比如小型的3C产品、婚纱制品、灯具、服装,在今年双十一中阿里就在全球速卖通的平台也进行了更多的销售。

      在跨境电商业务上,阿里的核心优势是支付宝结算,很多人没有Paypal,英文水平也有限,阿里让国内用户在付款和信息获取上门槛比较低。另外,在进入保税模式、国内物流建仓方面,阿里跨境电商会给用户较快的物流体验。

      通过双11和“黑五”的试水,随着80后、90后这一代数字消费“原住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消费者对网购商品的关注逐步从价格、服务转移到品质和品牌,同时数字消费“原住民”的消费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特征。而海淘(跨境电商)满足了消费者从价格到个性化的多种需求,成为网购增长的新动力。在这样的需求刺激下,洋码头、西洋汇、美国购物网等专业的海淘网站出现,巴宝莉、ASOS等国际品牌直营网站加入,上海自贸区的跨境通和宁波保税区的跨境购上线运行,国内综合电商巨头也开始纷纷布局进口网购,包括天猫国际,京东海外购,苏宁易购、聚美优品、唯品会也都纷纷试水,进口网购规模不断增长。

      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进口网购市场交易规模超过800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75.2%。而亚马逊开通海外六大站点直邮中国服务,迈出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实际性一步,将壮大跨境电商队伍,丰富进口网购品类,进一步促进中国进口网购交易规模的提升。中国进口网购包括以下几种模式:(1)个人代购:以个人购买为主,消费者可以选择直接到海外电商网站下单,也可以选择海外亲友代购,并基于此发展起一批专职海外代购的个人。个人代购对个人社会关系、个人信用等依赖深,难以形成规模效应。(2)专业代购:在个人代购的基础上,形成了海外买手或代购流程服务的专业代购平台,包括专业代购平台和海淘服务商。专业代购的出现,一方面解决了个人代购时品类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优化了购物流程,消费者的体验明显得到优化。(3)自贸区/保税区跨境电商平台:在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政策出台后,上海自贸区推出了跨境通,宁波保税区推出了跨境购。目前,这种由官方运营的电商平台对入驻的商家规模要求较高,目前商家较少,成交金额不大。(4)B2C进口电商:传统综合类电商布局进口网购业务,既包括开放平台,比如天猫平台,吸引了COSTCO、KENKO等海外知名零售企业和美瑞克斯、ICTM、安娜苏等知名品牌商入驻,也包括自营网站,比如聚美优品、唯品会、苏宁易购等通过买手团队海外采购等方式进行进口网购业务的拓展。

      尽管洋码头CEO曾碧波一再强调“洋码头”不是海淘,而是一个新的业态,但从其根本上说还是C2C和B2C的模式,也就是代购和商家直购相结合。在商家直购方面,初期的洋码头采取了“傍大款”的政策,在天猫和京东上开设直营店,在做到一定的流量之后,“洋码头”准备抛弃这两家曾经的引流平台,准备单干。

      从目前来看,“洋码头”这样的垂直类海外电商合作的商业伙伴都还不能跟梅西、尼曼这样的大百货公司比肩,在品类上,也无法与亚马逊和天猫国际引进品牌抗衡,尽管曾碧波认为,美国的中小零售商的拿货能力和价格可以与梅西持平,但就目前就提出单干来看,我并不看好,随着支付宝全面介入“海淘”体系,未来,阿里对跨境电商领域的掌控权与话语权会进一步加大,很难说“洋码头”的以后,说不定也会成为阿里的一员,也许,这也仅是我的猜测。

      接下来我们看看,国内的剁手族都从海外买了些什么?还是易观的数据,中国进口网购主要以母婴、美妆、个人护理、服饰箱包、食品保健等品类为主。国内平台电商在消费者基数上有较强,但在国外商家数量和品类的丰富度上却没有优势。以天猫国际为例,其于2014年2月上线,凭借天猫平台的聚客能力和流量优势,吸引了海外大型电商、实体零售商和品牌商纷纷入驻,但其SKU数量与亚马逊相比仍然缺乏竞争力。与国内网购相比,进口网购由于其跨越国界,存在政策、语言、支付、通关、物流等多方面的障碍,尤其是物流方面,通常需要7-21天到货,物流成本也大约是境内购物的两倍,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进口电商都在积极探索以优化海淘物流效率和物流成本。比如,天猫国际与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展开合作,可采用保税区备货的物流模式发货,节省物流时间和成本;苏宁易购获得国际物流牌照,布局国际物流运输环节,提升境内外供应链整合能力。亚马逊在全球多个国家和中国也都搭建了自己的物流体系,一旦亚马逊在自贸区的物流中心或保税仓设立,就能形成“美国国内支线物流+美国中国干线物流+中国国内支线物流”的模式,优势明显。

      应该说,无论是阿里、亚马逊还是洋码头,相信大家都看到了跨境电商的前景和机遇,围绕着这样的机会,电商们也都开始圈地、圈市场,但要相信,这不是一个“人人都能分到一杯羹”的时代,强者通吃是铁律。在今年双11结束后,马云放言:“国际化是未来”,相信这句话不是简单的说说而已,加上近期支付宝在海外市场的发力,相信马云下一步的动作不会小;回过神来的亚马逊也坚定不移的开始走“国际范儿”的路,实力不可小觑,洋码头也好、壹时尚也好,面临前者强大的资本力量与品牌优势,怎样突围?不好说,不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