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机收必须“心中有数”

30.05.2016  10:52
      笔者了解到,四川某些地区近日出现了跨区机手扎堆没活干的现象。同时,在对全国不同地区合作社理事长的采访中我们发现,由于各地农机数量趋于饱和,农机手收益下降,部分农机合作社不愿继续参加跨区作业。          农机跨区作业从1995年开始,逐步发展壮大,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解决了“有机无活干,有活无机干”的尴尬局面。同时,有效地提升了农机的使用效率,增加农户收入,让多数农户一年就可以回收机器成本,品尝到丰收的喜悦。一条跨区作业的经济链条上,不仅萌发了农机经纪人的发展,同时提升了企业以及合作社人员的培训、维修、售后服务等能力。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惠农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机保有量直线上升,跨区机收竞争压力与日俱增,部分机手单打独斗,一味地盲目跟随,形不成一定规模,影响机手受益;有些则成群结队,对市场分析不够,造成“僧多粥少”局面,一定程度上容易扰乱市场秩序。另外,随着大中型农机不断推广使用,购机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当地兴起的合作社数量激增,必然会降低作业价格,同时易出现地方保护主义,让跨区机手更是举步维艰。          那么,跨区机收是否会逐渐消亡?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据统计,去年全国各地投入“三夏”生产的联合收割机总量达到56万台,其中参加跨区作业的30万台,这足以说明跨区机收仍是“三夏”主力军。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三夏”作业时间明显缩短,“”成为“三夏”的主旋律。但农业与气候条件息息相关,如遇恶劣气候,单凭当地几家合作社很难保证粮食安全,跨区机收数量大、易集中、效率高,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三,我国南北作物生长环境差异大,利用农作物耕种收获的时间差、地域差,组织开展大范围跨行政区域的农机作业,对于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化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保证跨区作业顺利进行成为农机各部门以及合作社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首先,应加强各农机部门协调能力,与公安、交通以及中石油等部门联合行动,保障跨区机手“生活无忧”。在此基础上,应统筹结合、宏观调控,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处处有机器,处处不停歇的局面。同时,企业应在完善服务的基础上,加强创新研究,不断升级产品质量,尽快在有条件的地区实现机具配置GPS卫星定位系统,让跨区机手对“三夏”实况做到“心中有数”,方可保证“三夏”顺利进行。(金娟)   信息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2016-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