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在地灾的前面

13.02.2015  15:00
          信息来源:2015年2月13日安徽日报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霍山县,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但在预防为主、有险必治、防治结合的原则下,连续九年实现地灾“零伤亡”,成为全国首批地灾防治高标准县———
       
       
        本报记者桂运安
       
          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2月9日,农历小年之前,记者来到霍山县,实地探访这一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防治地灾的“秘诀”。上午9时,记者驱车从六安市区出发,沿105国道一直南行,一个多小时后,抵达此行第一站——霍山县落儿岭镇落儿村三角塘组。一路上,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车辆在颠簸中曲折前进。
       
          刚与县国土资源局“接上头”,分管负责人董兆瑞就向记者介绍了险情:去年9月19日下午5点多,由于持续降雨,三角塘组发生一起滑坡事件,山上大石头直接砸进了村民项兴金家,如果不是预警及时,差点就酿成大祸。听到最终没有出事,记者松了口气。从远处看上去,老项家“出事”的两层小楼,依然如同刚盖好的一般,墙面贴了洁白的瓷砖,窗户全是铝合金制作,楼顶还放着太阳能热水器。但走进一楼卧室,山体冲进房间后的场景,让人触目惊心:后墙上留下一个巨大的空洞,床上有一块大大的石头,地面上还散落着大小不一的石头和泥块。
       
          “听到滑坡‘轰轰轰’的声音后,邻居们及时预警,家人很快撤到安全地带。 ”老项分析说,当年切坡建房,加上连日降雨,最终引发山体滑坡。不过,早在汛期前,这里就被列为地质灾害隐患点,并落实了防治和监测责任人,老项本人就是监测员。记者在小楼旁看到2014年4月立的“地质灾害警示牌”,警示牌上还明确了撤离线路和撤离地点。事故发生后,县国土资源局和落儿岭镇工作人员立即赶到现场,并请来专家会诊,最后决定重新选址,为老项家筹集各项重建资金6万元。如今,新盖的小楼已经落成,简单装修后就能入住。
       
          “去年汛前排查,查出地灾隐患点35处,全部制定了应急预案,并向群众发放了明白卡、避险卡。 ”董兆瑞表示。2014年4月20日,霍山县发生4.3级地震。震后,霍山县再次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严重的隐患点陆续得到治理。 “工作做在前,损失自然小。 ”董兆瑞透露,霍山县连续9年地灾“零伤亡”,用实践证明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
       
          目前,霍山县已为全县16个乡镇安装了气象预警预报显示屏,一旦有地质灾害预警,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短信,将信息发送给防灾和监测责任人。同时,将气象预警、地质灾害预警消息在电台、电视上滚动播出,并为全县群测群防监测员配备了钢卷尺、记录本、手电筒、雨衣、口哨等简易监测设备和防灾物资。
       
          一幢幢漂亮的小楼,在霍山县诸佛庵镇圣家冲组大三斗错落有致地摆开,门前屋后种种花草与蔬菜,成为村民生活的“新常态”。临近春节,这里用欢声笑语,迎接羊年的到来。
       
          如果不是陪同人员提醒,记者还没意识到,这里是一个地灾避让搬迁安置点。“以前住的地方叫杨家老屋,搬迁后是名副其实的杨家新屋。”陈再兰大嫂笑着说。过去,杨家老屋山体开裂、滑坡,形成350平方米的堰塞湖,严重威胁14户63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彻底消除隐患,霍山县决定避让搬迁,在远离地灾点1200米的大三斗选址,新建两层楼房14幢84间,63名村民全部搬进新居。 “现在住得可舒心? ”记者与陈大嫂闲聊着。“‘村村通’水泥路通到家、水电接到家,不仅住得更舒心、更安心,出行也更方便了。 ”陈大嫂没有丝毫犹豫地答道。
       
          作为大别山腹地,霍山七成以上地形为山地、丘陵,地质灾害点多、面广、规模大,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其实并不容易。但为了扼住地灾的“咽喉”,霍山县舍得拿出“真金白银”,投入到这一看似不起眼的民生工程。“县长亲自挂帅地灾防治领导组组长,这几年已投入治理资金近6000万元,累计实施地质灾害点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103处。 ”董兆瑞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