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多家超市追溯机成摆设:有的关机有的坏了

15.09.2015  10:23

一家超市内的追溯机,自动扫码设备损坏,只能手动输入追溯码。

如今走进超市,经常可以见到农产品贴着“可追溯”标签。随着可追溯体系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可追溯产品出现在市民的生活当中。然而,记者近日走访却发现,原本应成为保障食品安全重要抓手的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产品 有的没身份,有的没实惠

据了解,目前合肥多个菜市场和超市,已完成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不过,日前记者走访了合肥多家超市发现,并非所有生鲜食品都被纳入可追溯体系。

前天上午,记者在合肥桐城南路上的永辉超市里看到,蔬菜水果等食品在追溯码的标注上很不统一。以超市里的精品蔬菜为例,都提前包装好放在冷柜货架上,其中一份精品生菜的价格标签上,标注了20位数字组成的追溯码,但与其摆放在同一货架上的精品海鲜菇,虽然也印有“追溯码”三个字,却没有数字编码。而散称的蔬菜水果,也是有的产品打出的小票上标注有追溯码,有的产品则没有。

在金寨路的北京华联超市,记者看到所有的生鲜食品都没有追溯码,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之前部分食品的价格标签上是印有追溯码的,“可能因为负责编码这块的工作人员没上班,所以今天的没有。”

除了官方的可追溯系统外,很多农产品企业也在打造自己的可追溯体系。前天,记者在一家大型超市看到一种可追溯的生态鸡蛋,每个鸡蛋的售价高达3~5元,用手机扫码可以知道产地等信息。虽然有不少市民驻足观看,但真正购买的很少。

“我们建立了自己的一整套系统,消费者买我们的产品不仅可以查到产地来源,甚至能看到产品的生长环境等详细信息。”合肥某农产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不过,由于价格高昂等原因,消费者认知度不太高。

追溯机 有的摆黑脸,有的已关机

记者在合肥走访时还发现,即使已经标注了追溯码的食品,想要追寻其“前世今生”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前天上午,记者在金寨路的北京华联超市里看到,合肥市商务局设立的追溯查询机放在超市的醒眼位置,但是并没有市民上前查询追溯码。仔细观察后可以发现,这台机器虽然是开机状态,但是已经“死机”了,点击屏幕后没有任何反应。“可能坏了,我重启一下看看。”记者找来超市的工作人员,折腾了半个小时,仍然没有将机器修好。

在桐城南路上的一家永辉超市,追溯查询机也放在顾客进出的显要位置,但记者走近后发现机器黑屏,用手在屏幕上触摸不见任何反应,“你自己把电源拔了再插上看看,”超市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记者按指示操作后机器仍然没有任何反应,“这个机子已经坏了,一直没修好。”这时,另外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随后,记者又来到红星路上的红府超市,追溯查询机也放在显眼位置,机器却处于关机状态,记者找来工作人员才打开机器,但扫描条码功能已经损坏,只能手工输入追溯码才能查询产地来源。

在马鞍山路上的合家福超市,追溯查询机没有损坏和关机,但记者观察了半个小时,并没有市民前来查询追溯码,“这个用得确实不多,市民很少来查。”现场工作人员表示。

如果说官方的可追溯系统,由于市民使用较少,逐渐被闲置,那么企业自己建立的可追溯体系,则更需要消费者熟练使用手机扫码,或者上网查询,这对于一次可能只买十几元菜的消费者来说,使用率更低。

消费者 有的不知道,有的不会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记者亲身体验了一把食品溯源外,几乎再无消费者进行查询,这也成为部分超市追溯查询机被闲置的重要原因。

经常在桐城路永辉超市买菜的陈先生表示对食品溯源“从来没留意过”。“你是说要用手机扫码什么的吗?我们老人家哪会这些!”当记者告知他追溯查询机的作用和位置后,陈师傅也很意外,“以前也常来这家超市,确实没注意过这台机器。”

在另外一家超市匆匆购物的钟女士则表示,虽然知道有食品追溯这种机器,但自己从来没用过,“之前在新闻里看到过,但是我每次买菜都是抽空来的,比较赶时间,所有一般不会查,连机器在哪都不知道。”

在采访中,多数消费者认为,虽然自己很关心购买的产品是否安全,但目前卖场提供的食品溯源方式仍然不够便捷,对新技术敏感的年轻人不会在卖场里耽搁太久,而有空逛街的消费者又往往因为年龄等原因,对这种新技术不太关心。“这个机器字实在太小了,加上屏幕亮,我年龄大了根本看不清楚。”正在购物的朱先生指着查询机的屏幕对记者说。

如果说官方的可追溯系统因为认知度不高,导致消费者不太买账,那么企业自己贴标的可追溯食品,则面临着消费者不信任的问题。

前天,记者随机采访发现,很多市民不太相信市场上销售的有机绿色食品,包括贴标可进行追溯的农产品,“如果政府贴的还好说,企业自己贴的万一是假的呢?”一些市民表示,不知道贴标的农产品是不是货真价实,担心自己花了冤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