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不能没有文化

09.03.2017  01:33

  玩石玩什么?赏石赏什么?

灵璧奇石对当代赏石发展的贡献绝不是一形一象一美所能概括,没有哪一种地表人类文明的历史比石头更古老,也没有哪一种人类社会发展与石头联系得这么多。古代人类最早用石取火,其后有贺兰山岩画,曹雪芹的《石头记》,南京的石头城……“石破天惊”一说,既有对奇石不凡的赏识,也有人类文化意识的惊醒。

失去文化意义的玩石潮会造成什么意想不到的后果,不妨一看:大量灵璧石资源被人追求“形象”而不断加工作假,丧失了难得的天然之美;玩石队伍的无限壮大加上无限索取,许多具有观赏价值的石种如大漠石、大化石等都遭到近乎掠夺性的开发;大量比普通石头好看一星半点儿的石头,被爱好者们兴冲冲地从自然界平移到收藏领域,然后再被不断淘汰……一哄而上的运动式觅石行为,往往会对赏石文化、收藏及市场形成反制,让以石牟财的逐利行为变得更加疯狂。

赏石需要文化更需要引导。中国赏石历史悠久,但能称得上赏石评论家的微乎其微,更多是鉴赏家和收藏家,这也导致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从古至今一统石坛,说来说去老是“瘦、皱、透、漏”那么四个字。虽有唐代名相牛僧孺结合自己的赏石观对太湖石审美价值著文评说,诗中长留“似逢三益友,如对十年兄”的善解石意,仍难改变大众对于赏石文化的认知。结果是,包括很多喜爱石头的文化人和艺术家,比如曾亲自下到双河捡过石头的王朝闻先生,在他们眼里石头终究还是石头,顶多有多好看多好玩多值钱而已。

赏石需要引导同样需要保护。奇石品鉴作为赏石文化的精髓部分,其所独具的自然性、稀缺性和艺术性是任何艺术作品无法比拟的。如何将自然造化转化为人文艺术,在寻求自然美和发现美的唯一性中确立新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标准,是促进并衡量赏石文化进步的一种体现,而在引导同时加以保护避免盲目流失,就不仅仅是藏石家的个人责任了。当前,中国赏石收藏呈现出的“三多一少”现象值得注意;一是玩石头的多,什么样儿的石头都往家里搬,捡得容易扔也容易;二是附庸风雅的多,你摆什么石头我摆什么石头,比大小比石价比来路;三是私人藏石馆多,边收边藏边卖,留不住好石头;再有就是规模性的赏石博物馆太少,我曾问过一家省级博物馆负责人,为什么不设立奇石展馆,他一笑:“石头?哪没有石头啊!”

从目前我国的赏石现状来看,对奇石的保护也是对赏石文化的一种认可。找到一块好石头或许不难,能留得住一块好石头却不是一件容易事,只有尽快建立起国家级观赏石博物馆,才能使那些堪称国宝级的奇石珍品得以集中收藏。此举既能为社会大众提供集中展示中国赏石的机会,亦可不断提高中国赏石的文化层次和研究水准,如果要做应该不难。

责编:解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