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林业龙头企业 林业产业延伸的成功样本

16.06.2014  02:28
   贵州高原农产 人工种植泥炭藓
  新闻背景
  泥炭藓又名水苔、苔藓,贵州人习惯称之为海花草。泥炭藓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多生长于高湿沼泽、森林山坡湿润的沟边林下及草丛中。贵州是我国泥炭藓的主要产地。
  泥炭藓有极强的吸蓄能力,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造碳植物,是修复地球生态、建设地球碳汇功能的重要产品。其制品有着广泛的用途:提取物可用于医药和食品保鲜、可制作军用急救包,有消毒杀菌作用可替代药棉、用于蔬菜水果和花卉盆景的栽培介质、清理吸附油污和污水,也可吸收室内有害气体。
  近年来,由于泥炭藓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增,价格上涨速度很快,我省泥炭藓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目前,我省已经立法禁止开采野生泥炭藓,泥炭藓的人工种植势在必行。
  贵定县贵州高原农产资材开发有限公司的仓库,一袋袋印有外文的泥炭藓产品正在装车,通往车间的走廊上挂满一排小黑板,上面详细地写着泥炭藓的发送地址和货款回收情况,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德国……来自贵州的泥炭藓正一包包发往世界各地。
  总经理朱国金说,每年的订单很多,他只敢接一半,因为资源有限!
  朱国金涉足泥炭藓行业已有30多年,他告诉记者,贵州的泥炭藓总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省内又以黔南州的资源最为丰富。泥炭藓用途广泛,全球需求量日益剧增,而产量却因资源的减少而逐年下降。1988年贵州外贸出口的泥炭藓有1200吨,到2013年,这个数据降至460吨,即便每吨价格达到4000美金。
  1988年,朱国金开始探索泥炭藓的人工种植,直到1999年,人工种植泥炭藓试验才取得成功,2003年,朱国金的研究成果获得《水苔人工种植方法专利证书》。如今,这个公司已经在贵定、龙里、都匀、荔波等地建成3800亩泥炭藓种植基地,带动农户2300户。
  朱国金为记者仔细算了一笔账,利用低产田种植泥炭藓,一亩田一年收入3800元,而用这些低产田种植水稻,一年的亩产值只有1400余元。
  朱国金坦言,如今公司采取科研开发、推广种植、收购加工的滚动经营模式,出口的泥炭藓仍有80%是野生品,大面积推广人工种植已迫在眉睫,公司力争在两三年内,停止收购野生泥炭藓,实现泥炭藓产品百分百人工种植,将黔南建设成世界泥炭藓生产加工基地。(记者 樊园芳)
   华宏木业 从木材加工到植树造林
  新闻背景
  位于都柳江畔的榕江县是贵州省十大林业县之一,森林覆盖率达75%,这里盛产优质杉木,享有“林海杉乡”的美誉。
  近年来,榕江县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木制品加工业。如今,20多家木制品加工业落户榕江,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当地5000多人实现了就近就业,其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妇女。
  随着贵广快铁和贵广高速的开通,榕江将充分利用优越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在榕江建成西南最大的木材交易市场和木制品集散地,并不断延长木材产业链,增加群众涉林收入。
  找准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之间的平衡点,促进我省林业产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实现生态受保护、林农增效益,这是我省林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榕江县城东工业园区的华宏木业有限公司,六个标准钢结构生产厂房整齐排列,两栋四层的楼房矗立在工厂一侧,一栋是办公楼,一栋是员工宿舍。
  走进有节指接板生产车间,机声隆隆,工人正忙着码放成型的指接板。董事长陈家钦告诉记者,公司主要生产杉木集成材系列产品,年产能达9.5万立方米(原木)。
  占地200多亩、总投资1亿多元,2012年投产的华宏木业有限公司,是榕江县木材加工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有职工460人,去年产值达到1.4亿元,去年成功申报省级林业产业化企业。
  陈家钦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指接板、细木工板等产品销往全国十多个省市,产品供不应求,还与德华兔宝宝、海华木业等大型木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企业要发展,必须走精深加工之路,目前,公司引进韩国地热膜技术,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共同开发地热膜产品,今年底便能试运行,与家具企业合作,生产杉木家具,新的生态板生产线也即将上马。
  产品的升级、产业链的延伸,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公司现有4万亩杉木商品林基地,扩大自有林地,储备更多的原材料,才能保障生产的稳定和持续的发展。陈家钦告诉记者,他最近正忙着四处寻找可造林的荒山,林业产品加工者,也要成为专业的造林人。(记者 樊园芳)
   霞宇油脂 贵州茶油推进高端市场
  新闻背景
  油茶树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之一,生长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高山及丘陵地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纯天然高级油料。茶油因饱含不饱和脂肪酸,有“东方橄榄油”的美誉。
  2010年,我省确定草地生态畜牧业、蔬菜、油茶、果药竹为四大产业化扶贫目标,贵州油茶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自2010年以来,我省每年新造油茶林、油茶林低产改造均以20万亩以上的速度推进,油茶产值已达3.98亿元。
  今年,全省各类项目已安排油茶基地建设资金2.4亿元。为提高油茶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省林科院积极争取省科技厅立项“贵州省油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投入科研经费480万元,积极提高我省油茶发展水平。
  5月20日,走进位于黎平县旅游生态工业园区的黎平县霞宇油脂有限公司,灌装车间内,几名女工正有条不紊地在流水线上为瓶装橄榄油贴标签,原料车间里,几名工人正在将油饼装袋。董事长李群杰遗憾地说,现在是生产淡季,如果在过几个月来参观,一车车茶果运进来,压榨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50多名工人进进出出,工厂里可热闹了!
  总投资2800万元、2012年底投产的霞宇油脂有限公司目前的加工规模为每年2000吨精炼油。来自湖南的李群杰告诉记者,之所以把厂建在黎平,就是看好贵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生态林业产业,有着极为广阔的前景。
  从投产之日起,霞宇油脂已经决定走高端食用油市场,引进全国最先进的“5S”低温压榨纯物理精炼生产线,通过脱机械杂质、脱胶、碱炼、脱臭、冬化”等工序,使山茶油完整地保持了原有的营养组织结构。目前,简装、礼盒装等各种系列的“黔金果”山茶油已经进入广州、深圳等地的大型超市,公司还将调整思路,开辟网店,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来自贵州的高品质食用油。
  山茶果浑身是宝,榨油后剩下的残渣既是农药,又是肥料,可提高农田蓄水能力和防治稻田害虫。果皮则是提制栲胶的原料。而黔东南的各族群众有用茶饼洗头、洗碗、清洗蔬果的传统,茶油附属产品的开发已被列入规划。
  目前,公司二期生产线已经开始动工,完成后,公司的生产力将大大增加,届时,公司目前3000多亩基地无法满足生产需求,霞宇油脂目前正大力发展基地,建立农民合作社,继续加大产品开发力度,走精深加工之路。(记者 樊园芳)
   昌文特色养殖公司 林下鸡带富上千农户
  新闻背景
  林下养鸡目前是国内比较推崇养殖模式,林下养鸡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是饲养鸡的生态养殖新模式。在提高了果树、鸡蛋附加值的同时,也建立起鸡与果林互促互利的良性循环。
  林下散养鸡要比圈养鸡生长慢,肉质好,因而卖价高,林下养殖鸡除了土鸡外还有杂交土鸡等品种,养殖周期长短和养殖品种及使用饲料都有一定的关系。
  目前,我省正大力发展林下养鸡产业。六枝昌文特色生产养殖观光公司已带动梭嘎、堕却等12个乡镇的上千农家发展林下养鸡百多万羽,基地农户年收入已从过去的户均0.86万余元增加到3.6万元。
  “要不是老曾带领我们搞林下养鸡,我恐怕连媳妇都还没娶上。”4月23日,六枝特区堕却乡龙滩村,37岁的村民冯邦祥一直记挂着昌文特色生产养殖观光公司董事长曾昌文的恩情。
  冯邦祥的家在山腰,门前是乱石坡,屋后是石山,因为家穷又无文化,他33岁还未找到媳妇。如今,他的孩子已两岁多,父母留给他的土墙房变成了300多平方米的平房。原来,2009年,昌文公司送他1000只鸡苗,并负责回收鸡蛋和肉鸡,帮助勤劳的冯邦祥走上了致富路。今年,他已出栏1万只肉鸡,还养了一群山羊,媳妇在公司饲养梅花鹿月工资3000多元。
  1983年,曾昌文退伍后一直在外打工。2000年,他用省吃俭用的工钱回到水城承包煤矿,走上创业致富路。
  2007年,他走在回村的小路上,发现家乡的环境还是没有多少变化,只是几千亩石旮旯地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变成了森林。回到家,乡亲们希望他能带大伙出门打工。
  曾昌文盘算着利用5000亩退耕林地带领乡亲发展养殖业。曾昌文毅然卖掉了自己的煤矿,回村流转林地建养殖场。第二年,有100多个乡亲加盟的昌文特色生态养殖观光公司成立,在林业部门支持下,开始规模养殖梅花鹿、香猪、绿壳蛋鸡。
  一年后,公司的鹿茸片、鹿胎膏、鹿茸酒等鹿系列产品,也及原生态绿壳鸡蛋、太湖香肠等绿色产品奠定了公司的赢利基础。5年间,公司的规模迅速扩大,现存栏梅花鹿500头、猪上千头、鸡15万羽,资产已增至5000多万元,成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年产鹿茸85公斤、鹿胎膏2吨,出售绿壳鸡蛋600万枚,出栏商品猪2100头,公司"黔枝骄"系列生态产品畅销全国。
  从2009年起,他每年免费赠送数万羽鸡苗,赊饲料,送技术,包回收,引领乡亲规模林下养鸡。村里陈国友、龙高富等几十户昔日的贫困户,如今都成了养鸡大户。.
  公司吸引了六枝农民,目前,该公司已带动梭嘎、堕却等12个乡镇的上千农家发展林下养鸡百多万羽,基地农户年收入已从过去的户均0.86万余元增加到3.6万元。
  “生态是公司的立身之本。”作为村主任,曾昌文又带领乡亲种植枸杞、刺槐、刺梨、红油桃、核桃及中药材等2300余亩,规模化生态猪、牛、羊养殖正成为当地农户的新致富产业。(记者 朱邪 见习记者 罗晶)
   黔闽活性炭 从回收站到上市公司
  新闻背景
  活性炭具有极强的吸附功能,被大量运用于食品、化工、环保、医药等领域。活性炭主要以木材加工企业、竹器加工企业“三剩物”为原料,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废弃物“变废为宝”。
  我省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近年来,多家木质加工企业落户贵州,大量的林产“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原料因为成本低、数量足、产量稳而受到省外环保企业青睐,多家活性炭生产企业纷纷落户贵州。
  贵州黔闽活性炭股份有限公司是我省活性炭行业龙头企业之一,今年被评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这家一年消耗10万吨“三剩物”的企业,已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网络,成为莲花味精等大型国有企业的供货商。
  走进位于榕江县古州镇八吉村的贵州黔闽活性炭股份有限公司,身着工作服、戴口罩的工人正将成堆的锯木面装车运往烧炭车间,这些木材加工企业剩下的“三剩物”,经过多道工序,被制作成黑色的粉末和颗粒,广泛地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董事长张斌热情地招呼记者尝尝他们自制的过滤水,储水罐里一个大大的炭包,就是企业自己生产的。2008年落户于榕江县的黔闽活性炭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产、研发于一体的活性炭企业,生产系列粉状、颗粒的活性炭,品种主要有医药、工业、净水等8大系列40多个品种,产品内销浙江、广东、山东、重庆等地,外销日本、韩国。
  据榕江县林业局负责人介绍,榕江有丰富的林业资源,被誉为“中国林城”。如今,榕江有木材加工企业20余家,大量的“三剩物”需要消化,活性炭企业的入驻,让每一根木材都被利用得干干净净,也改变了过去“三剩物”被随意倾倒、焚烧的状况。改善环境、增加收入,解决就业,一举三得。
  坐拥丰富的“三剩物”资源,公司的发展一年一个台阶,到去年底,已累计实现利润1934万元,2013年销售收入达5732万元。2013年10月,公司在重庆股权转让中心成功挂牌上市,这次上市为黔闽活性炭公司增加了新的融资平台。
  目前,公司正在进行11000吨活性炭综合利用能源改造项目,将增加针剂炭生产线,提高产品附加值,并加大对电商平台的投入,力争在2016年实现电商销售日用活性炭产品额达到2亿元,位列全国活性炭电商品牌前三甲。(记者 樊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