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当股东,享发展红利

27.06.2016  22:50

    持“金”入股,成立合作社,实现钱“生”钱

  ——解决扶贫资金分散到户、投入产出效益不理想的问题,为贫困户稳定脱贫筑牢基础

  6月23日午后,夏茶采摘濒临尾声。地处深山的黟县宏潭乡塘田村,贫困户余双全正在和相依为命的老父亲聊天。他说:“自从村里建了茶厂,再也不用跑几十里路到山外卖鲜叶了。今年除了卖茶的8000元收入,我还入股了村办的茶厂,预计今年底分红1000元。 ”

  对于贫困户来说,最缺的就是资金,余双全的入股资金从哪里来?

  塘田村第一书记舒灶平道出了原委,为解决贫困户卖茶难、增收难,塘田村成立茶叶合作社,将全村24个贫困户全部纳入成社员。整合各项资金建立茶厂,把其中用来购买制茶设备的23万元扶贫专项资金,作为股金分给全部贫困户。“年终以贫困户每户销售茶叶总额的20%的红利形式,发放现金给贫困户,每年发放资金总额不低于2万元,分红上不封顶。 ”

  同样是股东,阜阳市颍泉区宁老庄镇富民村贫困户徐廷军拿着贷款授信协议入股。近日,颍泉区农商银行与他签订了扶贫小额贷款授信协议,授信金额3万元。徐廷军说:“我授信后与涌泉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了扶贫小额贷款资金入股协议,以扶贫小额贷款资金入股合作社,每年不但可以分红,还在合作社找到了工作,按月领工资。 ”

  贫困户变股东,不仅解决了增收脱贫的问题,也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涌泉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包金梨种植、加工和销售业务,种植面积1320余亩,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合作社负责人王勇介绍,贫困户资金的注入,为合作社发展增添了资金动力,合作社将利用经营收益,通过入股分红和提供就业分发工资的形式反哺贫困户。 “将扶贫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以股金形式分给贫困户,可以解决扶贫资金分散到户、投入产出效益不理想的问题,为贫困户稳定脱贫筑牢了基础。”黄山市扶贫办主任程寄县认为,这些资金培育和发展了特色产业,又能给贫困户带来就业机会以及持续的收入,实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以承包地的经营权入股,唤醒“沉睡的资产”,享受利润分红

  ——需要因地制宜、选准产业,用好土地、山地等生产资料,有效促进增收

  雨后的黄山区新华乡曹村,空气清新,满眼碧绿,这里毗邻太平湖,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村第一书记王婷说:“村里引进金三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发草药基地,流转了水田1534亩种植有机稻,还流转了50亩林地种植石斛。几乎全部贫困户都流转了水田,其中8户贫困户以林地入股石斛基地。 ”

  全省多地正在以贫困户承包地的经营权作为主要出资方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并按照股份从土地经营收益中获得一定比例分红,为贫困户提供了可靠的收入来源。曹村贫困户潘春英,早年丈夫离世,她用柔弱的肩膀扛着两个子女读书的经济压力。她说:“林地入股分红收益每年不低于3000元,我还在城区超市务工,对今年脱贫很有信心。”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资产,也是贫困户最“富有”的资产。如何能够盘活土地,唤醒“沉睡的资产”?这就需要因地制宜、选准产业,有效促进增收。

  黟县碧阳镇丰梧村,绵延的山坡上种满了香榧、油茶。走近细瞧,1米高的香榧已经开始挂果。 “一颗香榧两鸡蛋。 ”黟县扶贫办副主任汪新寨小心翼翼地摊开香榧的针叶说,这树是山区贫困户的摇钱树,市场价突破了100元每斤,可以有效解决长效增收的难题。

  丰梧村山林资源丰富,但近年来毛竹等传统林作物效益不高,且部分家庭缺少劳动力,部分山林无人打理,几乎变成了荒山。 2014年精准扶贫实施当年,丰梧村依托黟县十二都木林竹专业合作社,鼓励林农以山场火迹地入股的方式,发展起千余亩油茶香榧混交高效经济林基地。 “丰梧村的贫困户社员每年可以从基地获得劳务收入60多万元,还将获得每年不少于20%的利润分红。 ”汪新寨说。记者观察到,多地加快脱贫步伐,把突破点放在盘活用好土地、山地等贫困户拥有的生产资料上,大胆探索了以农田、林地等入股的模式来推进精准施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做好前期市场调研、技术培训尤为重要,以防出现“一窝蜂”式的经营后果。

  借外力兴产业,盘活集体资产,推进贫困村出列

  ——借助外部投资,为贫困村出列注入强劲动力;“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贫困户)”的模式,也能为贫困村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按照贫困村出列的要求,村集体年收入要达到5万元。但现实是绝大多数贫困村缺乏产业,“造血”能力差,达到出列标准并非易事。借助外力盘活集体资产,以村集体资产入股,正成为部分贫困村增加村集体收入探索的方向。

  今年6月,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坑上村利用丰富的徽文化资源,与北京某文创公司签订协议,将村里废弃的200平方米的学校房屋以土地、房屋入股的形式从事民宿开发。 “公司每年给村集体分红万元,加上租赁的万元,村集体仅此项就有两万元进账。”村第一书记王毅珏说,村里还将利用两个老茶厂的房屋入股形式与这家公司合作,开发民宿和茶吧,将再为村集体创收。

  曹村在发展村集体收入方面与坑上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该村通过协助管理蝶变成“股东”,与金三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共享发展红利。王婷说:“双方达成协议,对于流转的近1600亩土地,村集体每亩收取30元管理费,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近5万元的收入。 ”

  较之于外部投资的强劲脱贫,“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贫困户)”的模式,也能为贫困村发展带来源源不竭的动力。

  庐江县石头镇笏山村利用扶贫专项资金30万元,招标建成瓜蒌种植基地各项配套设施,包括7000根水泥杆、2000块地锚、3吨钢丝、2万株瓜蒌种苗等属村集体资产。村第一书记洪丽林说:“集体资产全部通过计价折股的方式入股合作社,按股收益,每年保底收益在1.5万元。 ”

  塘田村山高路远,通过合作社就地发展高标准有机茶园,已流转抛荒土地135亩建设标准化基地。 “基地土地牵涉贫困户9户,土地面积30亩。由村委会整合茶园建设、退耕还林、扶贫等资金出资建设和管理,收益后农户与村委会3∶7分成,对贫困户提高其分成比例,按4∶6分成。 ”舒灶平说,这种模式起到了由村委会带领贫困户脱贫的效果,村集体带领村民增收,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产生效益后每年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余万元。

  记者观察到,贫困村在以村集体入股时,一般会涉及到扶贫、涉农等资金,但部分贫困村并未征求贫困户的意见,多由村负责人决定。有扶贫专家建议,要确立贫困户是扶贫资金使用主体的原则,即使是村集体资产入股,也应该让贫困户知晓、参与,防止“被签字” “被入股”等行为。

责编:胡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