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杠杆撬动创新转型升级发展

05.01.2015  20:49

财政奖补资金积极助力乡村旅游业发展。

  预算信息公开,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廉洁政府、打造阳光财政的重要手段。“开门办预算”,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合肥切实把有限的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更多地用于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14年4月30日,合肥市直95家预算单位集中公开2014年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当年8月13日,市直92家预算单位通过市政府信息公开网,集中公开2013年度部门决算及“三公”经费决算,这是合肥市首次全面、大范围公开决算信息。至此,合肥“阳光财政”建设迈出又一坚实步伐。

  透明预算,真正打造阳光财政

  “‘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数为135.08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0元,公务接待费52.66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82.42万元。”这就是市民政局2014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算情况。

  “三公”经费,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今,合肥市各相关部门对“三公”经费都没有遮遮掩掩,只要打开各部门官网,都能找到关于“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算情况的信息。

  “三公”经费公开,是合肥市深化“开门办预算”的一个缩影。

  建立透明预算是合肥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打造阳光财政更是财税改革的一个重大目标。2014年起,合肥市除涉密部门外,所有使用财政拨款的部门、单位均应公开部门预算,所有使用财政拨款安排“三公”经费支出的部门、单位均应公开财政拨款“三公”经费预算。

  此外,合肥不断加强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管理,完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规范公务接待活动,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切实把有限的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更多地用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来。

  产业扶持,助推创新转型升级

  到过合肥的人,总想去看看渡江战役纪念馆、肥东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等红色旅游景点。自合肥植物园、肥东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来,合肥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这些都离不开财政奖补资金的支持。在奖补政策的激励和推动下,合肥旅游企业提升自身品质、拓展客源市场的积极性也在进一步提高,为广大市民乃至外地游客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精美“看点”。

  就在2014年,合肥市财政认真落实《合肥市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按照相关旅游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积极助力旅游业发展。仅仅是去年前三季度,就为12家单位兑现旅游业奖励资金700.46万元,拨付乡村旅游美食示范村补助资金及旅游宣传促销奖励资金150万元。

  不仅仅是旅游业,还有文化产业、现代农业等各个产业。2014年,合肥市安排五大产业扶持政策资金达到26.19亿元,有力地助推了创新转型发展。

  去年5月,合肥市还出台了扶持产业发展“1+3+5”政策体系,即1个若干规定、3个管理办法和5项具体政策。此次政策调整,实现了“拨款变投资、资金变基金”,进一步优化了财政资金投入结构,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民生改善,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按下按钮,一只小球就会顺透明管道旋转移动;往平台上一站,就能对人体脂肪、体重和营养作出评估……看到这些,大家肯定以为是在市科技馆。其实不然,如今,到我市各个社区科普体验馆,都能体验到科学带来的乐趣。

  科普工作向社区“迁移”,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知科学魅力。有了社区科普体验馆,大家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自觉走近科学、了解科学,做到寓教于乐,更有利于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加强科普设施和科普阵地建设,离不开市财政的大力支持。截至去年12月初,市财政已下拨专项奖补资金近300万元,建成15个社区科普之家,在建13个。

  财政资金向民生工程倾斜,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去年9月23日,巢湖市2014年村村通(光缆联网)工程顺利通过验收,这标志着合肥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工,进一步丰富了广大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据市财政局一份统计数据,去年前三季度,全市民生支出405.19亿元,增长了19.74%,占财政支出的81.43%,同比提高3.53个百分点,公共财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