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豆”种“瓜” 转变种植理念叩开“致富门”

23.08.2019  01:44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在地里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是当下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所在。在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杨楼孜镇王小庄村,一帮基层干部和村民为发展经济,尝试改种“”为种“”,“”字背后的一字之差,改变的不仅仅是传统种植理念与方式,也抓住了发展新机遇。

  每天早晨6点,从镇里出发沿着“村村通”一路慢跑到王小庄村的千亩黑皮冬瓜种植基地,便能看到火热的采摘销售冬瓜场景:五六辆20多吨载重量的货车一字排开,早起的村民来回忙碌,有的在用剪刀铰断瓜藤,有的负责接瓜扛送,还有的在装车码瓜……满脸汗珠的村民已经适应了眼下的丰收节奏,既紧张忙人,又劳有所获,一季冬瓜下来,腰包便多了上万元的收入。

  王小庄位于颍东区最东面的杨楼孜镇,邻近颍上县,村地理位置较偏远,离城区近40公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66户,“一麦一豆”的劳作模式是村民沿习了多年的习惯。

采光、通风好的黑皮冬瓜平均能长到40多斤

  如何打破这种传统的种植思维定式,在砂土地上搞出的变化来?王小庄村党总支书记董贺朋这个“当家人”率先表态“弃豆种瓜”,变“一麦一大豆”为“一麦一冬瓜”。当然,这也不是蛮干。之前,有在深圳从事蔬菜批发的乡亲告诉董贺朋,黑皮冬瓜肉厚汁多、营养价值高,市场俏销,只要有他就能卖出去,而且价格有保证。

村集体经济的小冬瓜项目

  致富有路,干与不干,关键看干部。董贺朋领头一吆喝,干了起来,与5位胆大心细的村民成立了利之发家庭农场,流转土地500亩种起了黑皮冬瓜。去年,黑皮冬瓜市场行情不错,批发价从当初5毛5一斤涨到8毛多一斤,可惜地里的黑皮冬瓜亩产量只有一万斤,赚钱效应不太好,去掉村民工资、土地租赁费等,保本略有赢余。

  “说到底,还是种植技术不行,把种西瓜的技术用到种冬瓜上来,张冠李戴,哪能有好收成?”董贺朋发现,隔行如隔山,技术是难关。今年初,董贺朋与张德红一起从河南请来技术专家驻地指导,亩产量一下子窜到两万斤,翻一番,按当前批发价5毛钱一斤算,一亩地的纯收益也有6000元。再加上一季小麦的收成,效益比传统种植“一麦一豆”翻上了好几倍。“这不,基地首批上市的300多亩的春季黑皮冬瓜已经脱销,钱已经赚到口袋了。”董贺朋开心地介绍。

  地里赚钱了,村民的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今年70多岁的倪文珍老人尚未脱贫,在基地里活不重,日常负责蓐草、浇水、打叉、上架等工作,一天工资60元,一个月上班20多天,一年工作8个月,加上土地流转金收入,今年,倪文珍的收入能超过1万元。老人说,“搁以前,累得再很,也没钱挣,现在活还轻松,反倒收入高了。

村民边搬运边分享丰收的喜悦 村民们在采摘新鲜的黑皮冬瓜

  邻近乡镇的村民闻讯后,赶来就业也不在少数,王仲珍就是其中一位,现在已成长为技术能手、冬瓜“代言人”了。村民韩文成则另辟蹊径,发展大棚小冬瓜种植,小冬瓜有着个头小、连续生长的特性,8亩地的小冬瓜从3月份上市到现在卖了10多万元。让村民惊讶的是小冬瓜还没有罢园的意思,还在长,收入看来还要涨。

  董贺朋看了也“眼红”,与村两委商议,民要富、村也要强,由村集体流转50亩地种植小冬瓜,收入纳入“三资”管理,为创建美丽乡村积蓄力量。现在,这批瓜苗长势旺,已开花坐果,10月份将迎来上市。

张德红和董贺朋在查看麦茬冬瓜长势

  敢做这样的决定,也是有原因的。这两年,通过开拓电商销售渠道,王小庄村的黑皮冬瓜在“一亩田”等农产品网上很畅销,与几十家外地客商建立了业务关系,产品销到了广东、上海、福建、浙江、河南和安徽等地的蔬菜大市场。旺季时,每天发货都在300吨以上,时常发生客商住村看瓜、空车等货的现象。

  目前,王小庄黑皮冬瓜种植规模已扩大1200亩,其中流转贫困户土地达300多亩,发展起大户连片种植有700多亩,带动村民自发种植有300多亩,提供务工岗位400多个,带动贫困户就业188人、每户增收近万元。在产业扶贫下,村里尚未脱贫的56户贫困户鼓足了“摘帽”底气。(戚武奇 记者 彭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