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谈”解万难——安徽省当涂县征地拆迁工作记略

16.12.2014  12:34
          信息来源:2014年12月16日中国国土资源报第4版
       
          本报记者 洪曙光 通讯员 宣万明
          安徽省马鞍山市今年下达当涂县征迁拆迁市级调度重点项目44个,房屋征收2698户、53万平方米,土地征收面积2766亩。目前,当涂县新开工项目达40多个,位居全市三县三区之首,基本完成全年目标考核任务,且无一户上访。取得如此之佳绩的背后有何妙招?近日,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当涂县。
          “这得益于我们创新的‘四谈四户’工作法。”县有关负责人说,“那就是带着政策谈,鼓励积极户;带着感情谈,保障困难户;带着耐心谈,动员摇摆户;带着方案谈,化解钉子户”。
          “一碗水端平,难事不再难
          山水大道项目地块开始征收时,县征迁安置事务管理局法规政策股股长孙家玉不断接到涉征农户的咨询电话,孙家玉的老家就在那里,大家期望在补偿上能得到优惠。他耐心地劝说每位乡亲:“不用找人,补偿方案一视同仁。
          在村民半信半疑时,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公示牌竖起来了,上面公示了77户涉征农户的房屋、土地面积,以及补偿办法和标准。村民如果觉得有差异,可以现场重新测量,征收补偿安置方式也可由涉征农户自主选择。不仅如此,工作人员还带着宣传册上门做被征收户的思想工作,告知每户所能享受到的最大政策实惠。
          “一碗水端平,难事不再难。”县征迁安置事务管理局局长王志刚深有感触。山水大道是实行新的征迁补偿安置政策后,开始征收的第一个项目地块,大家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没想到,征收进度不仅比想像中的要快,并且没有出现一起上访案件。
          “说一千道一万,过去现在比比看
          “拆迁干部们确实很贴心,拆迁户的困难,他们全想到了。”青山河高新园区戚桥村的拆迁户杨书桂说。原来,老杨家新买了砖瓦,准备翻盖老屋,不料被列入拆迁对象。老杨犯难了,新买的砖瓦怎么办?看出老杨的难处,拆迁干部当即与拆迁公司联系,不仅原价收购了新砖瓦,还回购了老屋拆下来的旧材料。
          “说一千道一万,过去现在比比看。”戚桥村78岁的王继宝老人说。拆迁前,老人担心新房子中看不中用,哪想全是多虑了。征求房型意见时,村民反映,农村逢年过节人来人往比较多,客厅面积要大些,园区接受了大家的意见;房子在建时,园区发动村民选出12名代表,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建设标准没话说;房子分配时,考虑老弱病残上下楼不方便,就安排在一、二层;房子入住后,有户头的村民,水、电、气开户费一律免收。此外,4名小区保安24小时轮流值班,5名清洁员全天候保洁。
          “将心比心,耐心打开心结
          “耐心,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说到底还是群众观念问题。”姑孰镇富嘉美拆迁项目负责人汤复广说。
          项目区内有个史姓人家,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做工作无果。原来,该房产权人是居住人的父亲老史,他在外打零工,居无定所。要动迁,非产权人同意不可。几经辗转,工作人员终于在市区的一家工地找到他,几番诚恳的接触,老史吐露出自己的难处。
          老史有两个儿子,那套房子目前由小儿子居住,大儿子在外地上班。现在面临拆迁,财产分割在所难免。如何分割?老史拿不出稳妥的办法。恰好,动迁小组里有2位民事调解的行家里手:镇综治办主任毛宜春和镇司法所所长蒋红霞。在广泛征求史家父子三人的意见后,他们拿出了财产分割办法,三方都很满意。“这个协议非签不可,你们可为我解了后顾之忧。”因为拆迁,老史如今和拆迁干部们交上了朋友。
          “将心比心,在家庭重大财产利益需要调整时,态度出现摇摆是正常的,打开心结的钥匙就是耐心。”县征迁安置事务管理局征迁事务股股长汪良江说。
          “公开过得硬,拔钉扫尾更公平
          孙家发一点也不回避自己曾是个钉子户,工作人员好话说了几箩筐,别的涉征户一一签约腾房,孙家发就是不为所动。眼看着现代农业示范园交太项目就要动工了,只得进入司法程序,由执法部门依法组织实施拆除。如今,他开始后悔当初的执拗——他享受不到对积极配合的动迁户优先选房和提前搬家的签约奖励。
          奇怪的是,孙家发对征迁人员没有一点怨恨,后来自己变成了征迁义务宣传员。他说,一开始怎么也不相信这“”上的东西,选择了不配合,不签约,观察一段时间后,他也没找到想像中的“猫腻”。
          “孙家发的转变,是因为他看到了过得硬的公正、公平、公开。”县征迁安置事务管理局副局长陈斌说。对于钉子户,带着预先制定好的工作方案上门攻坚,不少钉子户因此“情结一朝解”。
          采访结束后,记者感悟到:当涂县“四谈四户”工作法,根本在“”字上。登门入户的谈,是尊重,是主动,是平等的协商、交流、谈心,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式、强制性的硬来;而且,“”之前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摸清每家每户情况,找准了“病根儿”,对症下药。如此谈,委婉中肯,切中要害,又说到心坎上,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