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转促在行动】产业链精准对接创新链

16.06.2016  12:09

      摘要  作为资源型城市,铜陵市积极引进创新团队,加强与全国的科研院所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打造转型升级强引擎

  6月初,在“江淮双创汇·走进铜陵”专场活动中,铜陵市引来的严锋、王露、蒋涛、查安平等4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分别就各自的创业项目与相关单位签约合作创新创业。今年以来,铜陵市将科技团队招引工作列为全年重点工作。截至目前,该市已引进15个科技团队,项目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互联网等产业。

  作为资源型城市,铜陵市加强与全国创新力强、成果转化好的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念好“”字经,让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以科技创新促城市转型升级。

借梯登高,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科技创新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铜陵市科技局局长陈家喜介绍说,根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该市近几年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聚焦铜基材料这个主导产业和循环经济示范市、节能减排示范市的创建,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克服本地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力缺失的区域劣势,变挑战为机遇,在深化产学研合作上下“”字功,努力探索一条具有铜陵特色的协同创新之路。

  铜陵市利用工业基础好、行业竞争力强的比较优势,促进本地大型龙头企业与全国重点高校院所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尖端产品研发,抢占行业创新制高点。近年来,铜陵有色与中南大学合作的“复杂难采深部铜矿床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蓝盾光电子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的“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技术研发、系统应用及设备产业化”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该市“十二五”获得的国家、省科技进步奖项中,60%的奖项是与高校院所联合创新的技术成果。

  在长期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铜陵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正是依靠众多科技力量的支撑,铜陵有色、六国化工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标志着企业的自主创新实力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借鸡下蛋,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蛋糕

  位于铜陵电子工业区的安徽蓝盾光电子公司,是国内智能交通环境和气象监测行业的核心龙头企业。该公司在智能交通领域,攻克了速度测量、高清智能化视频监控、车流量采集、交通气象信息采集等一批关键技术,研发了一系列关键基础成套仪器,改变了国内交通管理中关键基础仪器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蓝盾光电子的创新发展,是地方借脑引智做大做强本地高新技术企业的成功实践。 ”铜陵市产学研办公室负责人洪亮告诉记者,中科院环境光学研究团队是铜陵市较早引入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该团队与蓝盾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从最初的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发展到联合申报项目、共建研发中心、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院士工作站,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工信部物联网应用示范等10多项国家级项目。

  紧扣铜陵转型发展需要,铜陵市引进高层次团队来铜落户发展,加速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在铜创新创业,引领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把蛋糕做大。近日,铜陵市又出台了关于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的实施意见,明确重点引进符合铜陵产业发展方向,在铜基新材料、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制药与健康等新兴产业领域,学术造诣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并推出一揽子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创新扶持政策。

借势发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科技创新关键靠人才,铜陵与省内合芜蚌等城市相比,既不具备区位优势也不具备政策优势。”陈家喜说,为了集聚更多的创新资源,铜陵市比照合芜蚌创新试验区政策,积极探索高端人才引进、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结合等政策举措,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铜陵市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施意见》、“1+4”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并以皖江中心为试点设立了“中科皖江创业天使投资基金”。

  乘势而为,借势发力,铜陵市科技部门和优势企业积极开展股权激励探索,选择安纳达钛业股份公司作为试点,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助经费折算成股本,全部用于奖励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蓝盾光电子、正洁新材料、博士来消防等一批企业率先实施股权激励,天使基金也首批对易康达、火天晶体两家成长型科技企业实施了天使投资。此外,该市还联合清华大学等多所名校,通过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吸引20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来铜,承接完成各类课题任务160多项。

  铜陵市实施的一系列创新政策举措,有效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激发了创新人才要素的活力,集聚了省内外大批创新创业团队。近5年来,该市本级财政共兑现创新奖励资金6767万元,为企业减免所得税7.36亿元。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流涌动下,铜陵市着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打造以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器、科技园区为主体的“全链条孵化体系”,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拎包入驻”式众创平台,以及全方位、差别化的孵化服务,给创业者提供“市场+资本+人才+孵化园区”的全方位支持,城市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记者 林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