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 转方式 促升级 安徽培育增长新动力

11.01.2016  10:22

人民日报》1月10日头版头条报道      安徽淮北是出名的“煤当家”——煤电产业占工业产值80%以上,煤炭生产人员达十多万人,“一煤独大”让淮北发展难以持续,更难迈向高端。怎么办?

“做强煤老大,做小煤比例”,淮北发展煤、焦、化、电、材循环产业链,谋划转型。走进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记者领略到“绿色循环”的魅力:原煤,通过铁路专运线送到选煤厂,选出精煤运至焦化厂炼焦、联产化工产品,产生的中煤、煤泥等废弃物,通过皮带机走廊送到电厂发电。电厂排水,先供焦化厂炼焦,再供选煤厂选煤,选煤厂、电厂产生的煤矸石、粉煤灰渣,又回收利用制成水泥、烧结砖等建材……

食品加工制造等非煤产业也在做大做强。相山乳业十几年前仅有20多头奶牛,牛场设备老化,如今改制为民营安徽曦强乳业集团,美国屋顶包生产线、老酸奶生产线、超高温瞬时杀菌生产线等先进设备成龙配套,5000多头奶牛全部全自动喂养、机械化清粪,日产乳制品200余吨。如今,淮北非煤产业产值已超工业总产值的八成。

淮北的转型,正是安徽抓“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生动缩影。

因钢而立的马鞍山,老工业城市蚌埠……像淮北一样,安徽多个城市面临同样的发展困境,眼下都在实践中加快“调、转、促”探索步伐。

安徽各地“调、转、促”如火如荼,行动计划已箭在弦上:确立产业结构优化等四大发展目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等十大重点工程;推进强化项目带动等五大保障措施;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省发改委负责人表示:“调、转、促,就是要推动全省增长动力实现新转换、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朱思雄  何聪  孙振

□相关报道

安徽开启 “调、 转、 促” 新引擎

人民日报》 1月 10日 02版报道“调、 转、 促”, 正成为安徽发展的热词。

在安徽省委书记王学军看来,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性高、潜力大、 带动性强, 是实现安徽新旧动能转换的现实途径。“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要成为今后推动安徽更好更快发展的强大增长极。” 如何实现集聚发展?滁州经开区的答案是补齐产业链条、 强化技术研发。安徽已遴选出第一批滁州经开区智能家电产业、 合肥高新区集成电路、 新站区新型显示等 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计划到 2020年, 全省将形成产业配套完备、 创新优势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群。

“‘调、 转、 促’, 必须牢牢把握产业发展方向, 把提高工业化水平作为主攻方向。” 省长李锦斌说。

与此同时, 安徽出台各项激励扶持政策, 激活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鼓励企业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 加强自主创新, 推进技术改造。

“发展不足、 发展不优、 发展不平衡仍是全省最大的省情。” 安徽省委、 省政府强调,“‘发展保持中高速、 产业迈进中高端’,‘调、 转、 促’ 要在做大经济总量与提升质量效益中促进升级。”

目标已经明确, 如何把蛋糕做大做好?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是做大经济总量的主要增长极。安徽下一步部署园区转型升级工程, 要求建成一批主导产业经营收入超千亿元的园区, 把开发区建成产业转型的示范区、 产城一体的新城区。而对县域发展而言, 各县区各有侧重, 形成特色发展之路。宁国将建设以密封器为代表的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 芜湖县将目光瞄准航空产业, 合肥市包河区则致力于发展金融商务、 行政办公、 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朱思雄 何聪 孙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