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记者公开课:融媒体时代如何做一名优秀记者

10.01.2020  21:03

1月3日,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挂职媒体专家安徽日报淮南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孙玉宝,《江淮晨报》副总编、主任编辑徐经胜,安徽广播电视台小说评书广播副总监、高级记者杨雪雷,《合肥日报》采访中心副主任、高级记者张春林等,共同为2018级新闻学学生讲授了一堂“融媒体时代如何做一名优秀记者”公开课。

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董承军,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丁增武,副院长杨庆国及数字与传媒系部分老师和80余位学生共同参与了此次教学活动。



丁增武表示,各位专家的倾囊分享对学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向其致以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随后,他介绍了合肥学院新闻学专业在挂职专家支持下,近年来获得了2个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等成绩,并恳请希望行业专家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新闻专业发展,实现校媒深度融合、协同育人。

孙玉宝:拥有十八般兵器,应有十八般武艺

孙玉宝首先在发言中介绍了自己并讲述了自己的教学感受。他表示,18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作业完成得好,上课出勤率高,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他以在皖北采访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采编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对新媒体、融媒体的理解不应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应将传统新闻素养和互联网基因相融合,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最后,他就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出了建议。一是学生要有文理兼容的知识、一专多能的本领;二是教学课堂前移,学习体验下沉。在此,他表示合肥学院“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做得非常好;三是将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建设成新媒体产业的实验室、孵化器和生产车间;四是引进行业专家进课堂,让学生更了解业界新动态。

徐经胜:笔下好文章,心中有格局

徐经胜首先肯定了合肥学院新闻学专业取得的成就是源于多年的坚持。新闻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做的很扎实,学生在职场上也得到了很好的认可,这些都离不开学校领导、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随后,徐经胜就当下媒体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介绍,并提出未来记者的发展方向。首先,融媒体时代更需要专业新闻人才。全媒体记者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网络媒体的内容质量不如传统纸媒是目前媒体行业的普遍现状。因此,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发展比以往更需要懂新闻的专业人才。其次,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更重要。他把“河水”比喻成渠道,认为“渠道”如信息流,可能是清澈的,也可能是浑浊的,而“内容”则可以让“河水”变干净。“渠道”当下很难掌握,但“内容”媒体人却可以掌握,这就更需要专业新闻记者要去做时代的压舱石。最后,他就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有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心中要有格局,关注政策,提高新闻敏感;三是生活要有激情,生活的态度决定工作的态度;四是要坚持“四力”精神,尤其是“脚力”,一定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杨雪雷:了解四全媒体,培养两型人才

杨雪雷对再次见到同学们熟悉的面孔表示十分开心。他向同学们介绍了当今的媒体格局。一是主流媒体的舆论主导地位受到冲击,新媒体平台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二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融媒体改革效果有待考量。他认为,融媒体时代当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更不容易,随着网民数量和新闻客户端的逐渐增多,移动平台将是未来媒体的主阵地,这也为未来优秀新闻记者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杨雪雷多次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调应站在时代高度看待媒体融合。他提出,首先同学们要了解“四全媒体”,即“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的真正内涵,这是做好新闻记者的基础。其次,专业建设要努力打造“全媒型、专家型”新闻后备人才,并就如何培养“全媒型、专家型”人才给出建议:一是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技能,如对AR、VR相机,无人机,手机直播,全息影像等技术的掌握;二是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制作方式,如微信推送,H5制作,短视频、短音频制作,新媒体创意等;三是开设多门课程,如开设信息科学技术课程,开展跨学科教学等,并当做重点学科打造。最后,他提出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优秀记者要想做好新闻文字内容,不仅需要扎实的文学基础,还要不断创新新闻写作方式。

张春林:用好“四力”,夯实基础

第二次挂职来到新闻学专业,张春林在发言中首先感叹“岁月如驹,时间如流”。他表示,与同学们“两年”未见,学生们的形象气质都有了很大提高。

提到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张春林首先询问同学们两年来是否坚持看《人民日报》,因为之前授课中他曾经建议同学们要坚持看《人民日报》以提高写作素养。随后,他表示,融媒体时代要想做一名优秀的记者,首先得练好基本功才能做得了好内容,有了好内容后新闻产品就一定会有好销路。紧接着,张春林再次提出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而要完成使命任务,提高基本功就需要用好“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并对结合新闻采写实践对“四力”进行具体阐述。最后,他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期许。

授课发言环节结束后,便进入到师生互动环节。同学们就如何平衡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关系,坚持“内容为王”和掌握“十八般武艺”是否冲突等表达疑惑,业界专家分别作出详细解答。

授课互动结束后,董承军进行了活动总结。他首先向四位专家表示感谢。他表示,四位专家老师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给出了点拨,让学生对新闻工作者有更深的了解。这种校媒深度合作授课对学院和专业,尤其学生个人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他也希望学生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新闻观理论的弘扬者,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提高文化素养,不负四位专家老师的教诲。

作为多年的合作授课老师,杨庆国表示,在落实校媒“互聘互挂”六年时间内,新闻学专业共有迎来了14位专家共30余人次挂职授课,新闻学专业也先后派出了4位骨干教师赴媒体挂职锻炼,这种双向互动推动了专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他十分感谢各位行业专家老师的到来和辛勤付出,也希望学生们在和这些媒体精英老师们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向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最后,杨庆国再次表示,希望专家们“一次挂职,多次合作,终生朋友”,欢迎他们再来挂职授课。

据了解,在2019年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第七批新闻单位编辑记者到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挂职或兼职任教”活动中,共有七位媒体专家来到了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挂职,3月份余下的三位专家也将到位。上述四位专家本学期主要和新闻与数字传媒系教师合作教授了《新闻写作》《新闻学专业导论》等业务性较强的课程。很多学生表示这种授课模式使得他们收获颇丰,也更加了解当前行业最新变化,学习到了一线媒体最时新的案例和典型经验。

据悉,孙玉宝从事新闻采编工作27年,累计发表各类新闻作品及学术论文160余万字,曾获中国好新闻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安徽省好新闻一、二等奖十余次。徐经胜为市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六个一批高层次拔尖人才、知名评论人、获安徽新闻奖及安徽副刊好作品奖等一二三等奖三十余篇,在全国报刊发表评论文章数千篇。杨雪雷为中宣部千人计划的专家,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并17次获得安徽新闻奖一等奖等奖项。张春林为合肥日报社高级记者,采访中心副主任,并主持编辑中心工作,主持过若干项重大主题报道,采访的新闻作品曾多次获得安徽新闻奖一等奖,主编《源头探访》《环巢湖十二景》等多部作品。

(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