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诚:将蚌埠打造成“创新之城?材料之都”

09.03.2019  19:25
王诚:将蚌埠打造成“创新之城?材料之都” - 徽广播
来源: pic.ahrtv.cn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李东标)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蚌埠市市长王诚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近年来蚌埠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聚焦硅基生物基双轮驱动,全力打造“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全国人大代表、蚌埠市市长王诚接受新华网专访。新华网  张峭春  摄

         以下为访谈主要内容:

  新华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当前,蚌埠市正在建设淮河流域中游和皖北地区的先进制造中心,您认为应当如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王诚:蚌埠坐落在淮河之滨,是镶嵌在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文化名城”“商贸重镇”“山水新城”和“创新高地”。近年来,蚌埠市先后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城市。

  作为中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城市,蚌埠一直将工业作为立市之基、强市之本。近年来,我们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聚焦硅基生物基双轮驱动,全力打造“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全市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去年,我们的0.12毫米超薄玻璃刷新了世界纪录。我们的千吨级聚乳酸纤维生产线是世界首条。高纯氧化锆系列产品占据超过一半的全球市场,维生素系列产品占据四分之一全球市场,都是世界第一。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产值增长都在20%以上。

  今年,硅基和生物基产业产值将超1000亿元。目前,我们正积极创建硅基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已有优势产业,坚持硅基生物基双轮驱动,比如,以新型显示、太阳能电池和特种玻璃制品三条产业链为主线,加快培育硅基新材料产业;以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生物质热塑复合材料三条产业链为主线,加快培育生物基新材料产业。

  蚌埠将依托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两大战略平台,整合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以及在蚌高校、科研院所,汇聚创新资源,打造区域创新高地。进一步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用好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积极与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深度合作,围绕主导产业,建立稳定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新华网:去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为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提供了发展新机遇,下一步蚌埠市将如何推进中心城市建设?

  王诚:早在2016年,在安徽省十次党代会报告中,就明确提出支持蚌埠建设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去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我们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晋升国家战略,12月蚌埠加入了长三角城市协调会,这些为我们建设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提供了坚实底气。目前,我们已经制定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蚌埠市实施方案》,印发实施《淮河流域和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与淮安、信阳、盐城等沿淮重要节点城市建立流域合作机制,今年将在蚌埠举办淮河流域中心城市峰会和高层论坛。

  目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开展新时代新担当大讨论活动,主要内容是“对标中心找差距,立足自身勇担当”,通过广泛大讨论促进思想大解放,“跳出蚌埠看蚌埠”,找准中心城市发展的标尺和方向。我们认为,蚌埠“中心城市”的定位,就是“一枢纽、五中心”。即,建设面向中西部,服务长三角、辐射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的国家综合交通枢纽,淮河流域中游和皖北地区的先进制造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医疗康养中心和文旅服务中心。

  历史上蚌埠就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今天,京沪、京福两条高铁过境,京台、宁洛高速在蚌埠境内呈“米”字形散布,高铁实现1小时内到合肥、南京,2.5小时内到上海,3小时内到北京。蚌埠已建成水运二类口岸,拥有海铁联运的铁路无水港和皖北地区唯一的保税物流中心。蚌埠民用机场建设也在紧锣密鼓进行。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这一目标,积极谋划建设高铁新区,加快启动蚌埠南站东站房、城际站场、动车运用所等项目,推进皖北城际铁路网建设,谋划蚌滁宁城际铁路,深度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推进沿淮高速公路和扬亳高速建设,强化与长三角和中原城市群的联系;加快推进淮河航道船闸升级扩容,实施淮河航道“三改二”工程,提振淮河航运能力;加快建设蚌埠民用机场,并配套建设空港产业园,同步发展通用航空和临空经济。强化“公铁水空”综合集疏运能力,打造面向中西部,服务长三角、辐射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的公铁水空多式联运基地。

[ 编辑: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