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建设,夯实社会发展基石

13.03.2015  23:13

  新闻摘要

  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振,政无信不畅,国无信不兴。在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是核心内容之一。“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提出“以诚实守信为荣”。

  近年来,合肥以信用为发展基石,在加快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构建奖励诚信、约束失信奖惩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维护社会诚信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个倡导诚实守法致富、公平有序竞争的“信用合肥”正强势崛起。

  发力重点领域,构建诚信市场环境

  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全市一盘棋全面推进,又要抓住关键,实施重点突破。在商业、招投标、建设等领域,我市加强诚信建设,抓住诚信这个“牛鼻子”,让诚信盘活市场一池春水。

  如今,对于不少市民来说,步行街还是购物的“首选地”。市民刘玲说,喜欢去步行街购物,不仅是因为这里商品丰富,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买东西放心,不用担心买到假货。刘玲的想法正是许多普通市民真实的心理写照。

  在获评省级“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后,2011年淮河路步行街开始申请创建国家级“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坚持品牌立街、诚信立街。步行街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孙俊说,步行街每个店面都张贴了“一封信”“消费者投诉电话”,发放《文明手册》,经营商家也纷纷签订“责任书”并在店堂醒目位置摆放意见簿,承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我们还在淮河路设立6个投诉维权网络站,消费者遇到商品质量、虚假宣传等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站进行投诉。”不仅如此,不时开展的专项检查也让不诚信行为无所遁形。“去年,我们开展了针对化妆品、手表、服装的专项整治,一共查处5起违规行为。”庐阳区特色街区市场监督管理所副所长金铭说,这些不法商户的信息都将联网记录,银行贷款、税收等都会受到影响。

  在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电子曝光台不断滚动播出不良企业的相关信息,单位名称、不良行为、处罚日期等信息让投标人一目了然,此举不但打击了招投标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也起到警醒震慑作用。

  在建筑领域,早在2012年3月,我市就出台了《合肥市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管理办法》,信用管理的对象从施工单位一方责任主体增加到了建设单位、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审图、检测、混凝土等九方责任主体。该办法明确了信用等级的评价标准、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等内容,规范了我市建设市场各方主体。

  完善奖惩机制,守护诚信市场交易

  守护诚信市场交易,首要的是健全完善诚信奖惩制度。诚信奖惩制度是社会信用体系运行的核心机制,也是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重中之重。

  打开合肥市中院微信账号可以发现,执行曝光台上最近刚曝光了两名失信被执行人的信息。这两名失信被执行人在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履行完毕之前,将不能进行高消费,并将在政府采购、投标招标、行政审批、融资信贷等领域受到信用惩戒。市中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魏竹梅说,该院在全省法院中首次采用了微博、微信等平台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曝光,失信被执行人的姓名、地址包括照片都公布在平台上。此外,市中院还与媒体合作,设置“老赖”曝光台,通过电视等媒体立体式、全方位对失信行为进行曝光。

  而在2014年7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发改委等19个单位还联合签署“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19个单位通过失信上“黑名单”、产品质量设“红黑榜”、信用信息上公共平台、“失信典型”公开曝光等措施,推进建立共防共治的信用奖惩机制。同时,建立“红黑榜”发布制度,在“信用合肥”开设“红黑榜”发布专栏,并在媒体发布一批“红黑榜”信息。

  仅仅曝光是不够的,我市通过多部门协作,使失信被执行人受到更多的限制,真正做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去年12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出台《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动惩戒的意见》,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动惩戒机制,这在全省还是首次,在全国也不多见,将对被执行人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通过新的联动惩戒机制,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融资信贷、个人出行生活等诸多方面对“老赖”加大信用惩戒的力度。“如禁止乘坐飞机、列车软卧;限制贷款、办理信用卡;无法办理护照和其他出境证件;禁止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禁止参与各类公共资源交易、工程项目中标人成为失信者将被取消中标资格等,让拒不履行义务的‘老赖’们付出应有的代价。”魏竹梅介绍,一旦被执行人履行义务后,所有信息都将删除,可以进行正常的生活、交易活动。

  对于诚信守法、资质优良的经营者,我市也给予守信激励。“我们设立了优选承包商库,遴选一批优秀承包商入库。这些承包商在邀请招投标及一些不适宜进行公开招标的工程中,可以获得优先推荐。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低价风险金、质量保证金、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允许采用保函形式,其中优秀承包商可免缴低价风险金。”市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建设网络平台,用信息手段维护诚信

  维护社会诚信,既要有健全的体制机制,也要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为维护社会诚信增添了“利器”。

  “以前对失信人进行惩处,具体执行起来全靠人力,而现在只需通过网络平台就能对失信人的财产及相关活动进行控制。”魏竹梅所说的网络平台正是去年建立起来的合肥法院司法查控网。

  “所有执行案件在立案后,第一时间即可通过司法查控网平台将查询请求批量发送至协助单位,协助单位通过批量查询,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将查询结果反馈给我们。”魏竹梅指着电脑屏幕介绍,“这个平台投入使用后,彻底改变了人工查询财产模式,对财产的控制效率也会大幅提高,特别是大幅扩大了对被执行人财产的排查覆盖范围,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查、协助执行效率不高的局面将得到根本性扭转。

  在招投标领域,我市招投标市场也与全省16个市建立了联系,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信息的联通,做到一地处罚,处处受限,大大增加了失信的成本。

  在全市范围内,我市建设了“信用合肥”网站,依托该网站,实时公布信用建设工作动态、开设重点人群及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端口,不断丰富完善“信用合肥”应用服务功能。此外,我市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建设统一覆盖社会各类信用主体的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市发改委已会同市国资委等单位将平台纳入2015年市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计划稳步推进。根据方案,在建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基础上,平台可以归集、交换、共享相关单位在行政与社会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用信息。”市发改委副主任拱艳说,像企业法人及个人资质信息、荣誉信息、惩戒信息等内容,该平台可向社会提供公益性信用信息查询服务。

  加强顶层设计,规划打造诚信社会

  打造诚信社会,发展信用城市,顶层设计的指导和引领是关键。我市从顶层设计着眼,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抓建设,科学规划谋发展。

  去年11月,市政府印发实施《合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建立由市长张庆军担任主召集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韩冰为副主召集人,市发改委、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为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文明办、市政府办公厅、市发改委等51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工作。

  与此同时,市政府正式印发了《合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作为我市首部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规划》对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建设领域、建设任务及实施保障作出部署,这是指导未来我市信用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根据《规划》,到2017年底,合肥市社会信用基础性制度和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建成覆盖主要信用主体、体现合肥特色、具有示范意义的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

  在全市上下的不断努力下,合肥先后被授予“中国城市十佳诚信政府”“全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等荣誉称号,诚信为本、操守为重成为社会广泛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