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群众的“贴心人” ——记安徽省民政厅挂职干部李大春

27.07.2015  12:19

      “每年来挂职锻炼的干部十几个,有些面都没见过。大春同志说是来挂职,其实区委一直把他当任职干部使用。”颍泉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刘雷振说的正是李大春。2013年4月,这位身材魁武的“军中硬汉”挂职到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任副区长,有人给他“打预防针”:“有的地方‘出一分力结三分果’,你来皖北这个省级贫困区,不用‘以十当一’的劲儿是干不好的。再说,从机关到基层角色的转换还是要有过程的”但这位生性倔强的“军中硬汉”却不信这个邪,在颍泉一干就是整整两年。
      有一种责任叫担当 
      3月14日14时13分,几声闷雷过后,大地颤抖。惊恐的人们衣不蔽体地跑出家门,“地震了,地震了!”呼救声夹着狗叫声在春寒料峭中显得格外响亮。
      阜阳发生4.3级地震,震中位于颍泉区伍明镇袁寺村,多年从事救灾救济工作的李大春,称得上专家了。他立即要求全区启动地震灾害IV级响应,主动请缨担任区抗震救灾副指挥长。当日下午,李大春带着区镇干部徒步进入袁寺靠前指挥,提早启动抗震救灾预案,逐人逐户落实工作措施,每天只休息3—5小时,确保受灾群众生命安全。全区严重损毁房屋6000多间,直接经济损失8700多万元,李大春知道,这一大半损失都在袁寺12个自然村中的春树郢和赵庄。他不顾接连的余震,带着民政、卫生等部门奔赴灾情严重地段,这一天,李大春的手机热得烫手,一天就有200多个震灾电话。村卫生室、敬老院等成为临时安置点,受灾转移264人。并组织民警、镇、村干部安排24小时值守对受灾严重的自然村进行夜间巡查,防止偷盗和受灾群众重返危房。当晚,紧急向灾区送去150条棉被以及方便面、矿泉水等急需用品。同时,积极组织力量摸查房屋倒塌、受灾人口、五保户和重度残疾人等,及时向市、省上报灾情。
      接着,他没有片刻休息,带领市县十多名房屋鉴定专家,对袁寺、赵庄2800多间受损房屋集中鉴定。
      3月22日一大早,李大春又冒着余震,带领民政等部门人员,对春树郢和赵庄,一家一户查看有无居民没有撤离和房屋受损情况,特别是老人、孩子和残疾人。他顾不上又累又冷,不知不觉一天过去了,自己还没来得及吃一口。
      把所有居民都安置妥当,李大春和袁寺村两委一起为居民们请来医生,送上纯净水。他们为居民们准备了干净的新被褥,加装了电视,给孩子准备了面包、火腿肠等食品。开饭时,他总是要求对老年人、残疾智障和孩子们优先照顾。
      震后第五天,李大春找到老村干张建中,要求把袁寺村复退伤残军人、优抚对象、特别困难户名单列出来,他拿着名册一户一户的上门慰问。9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李灯山的帐篷四面透风,老人倦缩在被褥里,他看在眼里,酸在心头,亲自指挥镇村工作人员,调配材料,重新搭起新帐篷,把老人安顿好,他才长长地嘘口气。老人告诉他,他的两个孙子都是卫校毕业,至今没工作,请他帮忙,他二话没说,责成区民政局帮助解决,就在记者采访李灯山时,老人拉着记者的手恳请代话给李大春,“两个孙子已经上班了,感谢李区长的关心”。
      已经连续工作九天九夜,地震稍稍平稳李大春才想起给家里报个平安。此时的李大春嘴角满是血泡,同事们实在看不下去,劝他回家休息,他却说“干部走在前,万事都不难,越是困难的时候,群众越需要干部在身边。
      地震后的一段时间,李大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每当从袁寺村经过时,他都把车停在路边,实地查看受灾房屋重建、3000多万元资金使用情况,再三叮嘱镇村干部务必把灾后理建与土地复垦、农村环境治理、危房改造结合起来。  
      如今,袁寺村圆满完成“八包八保(即:包物资发放、保基本生活,包环境卫生、保疫情防控,包临时住所、保过渡安置,包监测防范、保群众安全,包情绪疏导、保思想稳定,包矛盾化解、保社会和谐,包项目建设、保恢复重建,包纪律监督、保工作规范。)”和“七有一确保(即: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被保暖、有房住、有病能医、学生有安全的地方上学及有安全感,确保受灾群众能安全过冬。)”的工作目标,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开展,全村没有一户受灾村民因灾挨饿受冻,500多灾民生活切切实实得到保障。
      对付出有两种诠释:一是无奈的付出,在付出中显得凄美悲壮;另一种为快乐的付出,在付出中品味幸福。而对李大春来说,他的付出,是后者。17年军旅生涯,培养了他雷厉风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造就了遇事不含糊,办事不拖拉的工作习惯。
      话说2000年,李大春转业到省民政厅,在主任科员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1年,他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始终把工作做得最好。
      2003年6月下旬,淮河、滁河连续发生严重洪涝、风雹等灾害。7月3日,刚从北京出差回来,身患严重皮炎的李大春没顾上休息,立即投身抗洪救灾一线。在生产救灾指挥部,他负责后勤保障,为确保救灾物资快速抵达灾区,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顶烈日、冒暴雨,19个日夜没吃过一顿正点饭。饿了,一包方便面、几块压缩饼干、一瓶矿泉水。困了,靠在椅背上打个顿,没睡过一夜囫囵觉。超负荷工作导致他胃病时常发作,有时豆大的汗珠从额头落到公文上,同事们问他怎么了,他总是敷衍,再悄悄吃上几片胃药,始终坚守在岗位上。19天,共向38个受灾市县发送和连续接收救灾帐篷35760顶。发送工作紧张有序,没发生一起差错。
      李大春在同事的眼里是一把‘万能钥匙’。在救灾处十多年的工作中,他从“治难创新”入手,将“事事难成”变为“事事新易”。
      13年前,他刚从部队转业到省民政厅。当时,城市低保扩面工作处于“洼地”,没有星期天、节假日,一门心思扑在建立稳固低保基数上,6个月,将低保对象从14万扩面到72万。
      因“出众”而“服众”。李大春善于学习,不仅对自已的业务是“行家里手”,而且对工作所涉及的领域也能钻得进去,研究透。尽管工作繁忙,还挤出时间撰写新闻稿件,每年有200多篇作品见诸各类报刊;近年来,他作为救灾专家参与全国减灾救灾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协调有关部门合作,他特别擅长运用法规政策,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吴旭军厅长说。
        有一种真情叫关爱
      李大春常说人最大的幸福是对爱和信仰的坚持。他懂得关爱会产生更为巨大的正能量。
      家住颍泉区中市街道坎河村的张明兰一家,是李大春从2013年6月开始帮扶的困难户。如今,张明兰有了贫困救助金,儿子娶了媳妇,房子也盖起来了。日子慢慢好起来。
      几年前,张明兰丈夫去逝,她拖着两个孩子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祸不单行,一场大雨又冲毁她们栖身的土坯屋,全家人只能在村部临时遮风挡雨。李大春得知后,特地去看她们。
      张明兰回忆:听说有大干部来看我们了,我当时激动地到门口迎接。现在我都记得,李区长第一句话就问需要啥,我说啥都缺。李区长爽快地说:“好!治贫先置窝。”他自己掏了200块钱给我,向区民政局交代,将其纳入危房改造范围,号召更多的人也来尽一份力。
      受李大春帮助的人还有许多,被他的精神感召的人也有许多。
伍明镇民政所的汪天碧,是去年考进民政所的。“才进来我啥也不懂,干起活来心里犯滴沽。开展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救助试点时,李区长来调研时看穿了我的心思,逢三茬五地来手把手地业务辅导,教会了我搞救助。
      “去年6月,我父亲意外去逝,李区长知道后,专门给我打来电话,仔细询问情况,感动得我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李区长考察问题这么细,我家这点事他都记着,心中时刻装着老百姓。
      有人说李大春是一团火,温暖了身边的人。他觉得这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
      阜阳市为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将民族小学托管给实验小学,但18名原民族小学教师的工作关系一直没能理顺,教师们长期上访无果。望着手中的上访材料,想到家人的埋怨和社会上的嘲讽,白苏友等18位教师死的心都有。这时,有人提议,“听说分管区长是位‘真情关爱的好官’,找他试试!
      腊月廿三,7点未到,我们就去区政府找李区长,刚上楼梯,就见一大高个的男人和我擦肩而过,“您是李区长吗?”“我是。”“我们是民族小学的,我们找你……。”“哦!你们的事已安排,我会在最短的时间解决,请放心。没时间接待你们,我要去车站接农民工。
      “7月2日,区教育局的批文下来了,没想到,问题解决得这么快,我们要感谢李区长,李区长是什么模样我们都没见过,让我看看哪个是李区长”白苏友拿着几张复印的照片,几双老花眼在不停地询找,他们的脸上却写满了感激。
      有一种精神叫无私
      “组织上调我来挂职就是考验我的能力的。”富有挑战性格的李大春,到任的第一天,就一头扎进农村。白天,四处走访,摸情况。晚上,写笔记理思路,想对策,不到一个月,他的足迹遍及全区八个镇办(园区)。这期间他只能为大家舍小家。
      刘继平,颍泉区教育局长。“李区长为推动颍泉教育发展,走基层、摸实情,真正架起教育连心桥,访民忧、解民困,用心用情去做事;行动上率先率垂范,以身作责,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在工作中主动作为,做人做事清正廉洁,令人感动。每次到基层谢绝基层单位的午饭,大中午的往单位赶,有时顶着大太阳,在马路边排档吃一碗面条,啃几口馒头,我们的李区长从来不吃老百姓的饭。”刘局长笑着说。
      他是一个不会体贴的丈夫,一个不着家庭的父亲,却是一个贴心为民的好干部。
      对老母、对妻女,李大春从心底有着无法言表的愧疚和无奈。2014年6月,中考、高考正进入关键时刻,坚守十多天的李大春接到七十多岁母亲住院的电话,他利用午休急匆匆赶回老家,看一眼老母亲就返回“战场”。在场的女儿都看不下去了,心疼地责怪爸爸“她还是你妈嘛!
      提到妻子女儿的时候,李大春眼里总是流露出一种幸福和满足。他说:“转业时想法很简单,她们跟着没过几天好日子,到地方,只要过正常家庭生活我就满足了。没想到工作一干,就停不下来。
      李大春的妻子患有严重的腰椎颈椎疾病,长年住院。忙得不可开交的他,为了既要干好工作又要承担起照顾妻子的责任,他把妻子从合肥接到身边,一边治疗一边侍奉。就这样,他每天只能睡上四五个小时,他愧疚地对妻子说:“我来颍泉工作,就得为这方父老乡亲尽职尽责,只能委屈你了”。妻子很是理解,这种理解对他来说已经很幸福了。(本报记者 苏天真 李登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