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医养教”之花美丽绽放

14.03.2017  15:06

      地处黄山市主城区的屯溪区,是集旅游区、纯山区、生态示范区于一体的多功能区。近年来,该区高度重视孤残儿童的医、养、教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抓好儿童保护做为群众满意的“第一标杆”,完善孤、残儿童养育模式,增强医疗康复科技含量,着力破解难题,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家庭为主体,以社会保障,全社会广泛参与,全覆盖的孤残儿童救助保护长效机制,形成抓儿童保护工作的“屯溪经验”,成为黄山市乃至安徽省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个区级的福利机构,为何能在抓孤残儿童医、养、教管理服务上出类拔萃?它的做法究竟有那做法些与众不同?带着疑问,记者走进屯溪区社会福利院探寻医、养、教结合的“屯溪经验”。

      医 —— 搭建救治平台

      “对孤残儿童疾病预防与冶疗是做好养教的前提也是关健所在。开展多层次医疗救治,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就是抓住管理服务保护的‘牛鼻子’。”屯溪区民政局副局长甄兵介绍说。近几年,该区在孤残儿童医治康复中始终坚持“全程干预,全员介入”,与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展救助合作,开设抢救孤残儿童绿色通道,设立医疗服务站,医院派全科医生24小时全程服务。并针对社区儿童康复的不同需求,分别设立门诊、日托、家长陪同治疗等管理模式,建立家长培训和心里疏导指导制度,协作家长制定家庭康复计划,建立完善一系列诊断、治疗、评估等科学合理的康复体系。  

      福利院长宣立军院长告诉记者,从2012年3月起,孤残儿童入院体检后均起立健康档案,每天由保育员详细记录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尤其是失能孩子的身体变化,不定期联系合作单位的医生开展诊疗活动。去年至今共为4名患儿进行入院救治及手术。  

      采访中见到正在写作业的汪程,今年九岁的她,一头短发,看上去像个假小子,见到记者一行便主动迎上前喊叔叔好。据宣立军介绍,汪程是个脑瘫患儿,几年前,他父母嫌她是失能患儿,把她卖给一个瘸脚男子,在市区以流浪乞讨为生,2008年6月被公安打拐解救入院的,来时头肿胀得象个外星人,精神萎靡,全身恶臭,之前常年卧床,经过两年多的求医问诊,精心治疗,和保育员的辅助性康复训练,现在看上去那象脑瘫患儿。  

      几年来,该院为配合康复治疗,在原有的“生活中康复”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康复器材,配合按摩针灸等中医疗法,使残疾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从2015年起,屯溪区福利院开展“明天计划”医疗项目。对可手术康复的儿童,一律申报该计划,送往专业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对不能手术的脑瘫患儿,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养 —— 完善抚育模式

      “我们始终坚持拓展‘养’的领域,注重‘养’质量。坚持热心、爱心、耐心、细心、精心的服务标准,让孤残儿童在机构中健康快乐成长。”甄兵介绍说,屯溪区福利院所扎实推进科学抚养方式,鼓励儿童在充满关爱和刺激安全的环境中自我探索,促进患儿的社交、情感、身体、认知以及语言的发展。对辖区孤儿、父母因重大困难无法履行抚养和监护责任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采取政府补助的方式增强儿童家庭养育能力,以最大限度地维系儿童原有家庭环境,保障其生存与发展权益。  

      围绕“衣食住行”,增强养护的科技含量。屯溪区打破固有吃饱、穿暖、不生病的常规养育模式,从儿童的喜怒哀乐上着手,从儿童一生成长的利益上下功夫。因为孤残儿童年龄大小、身长体状况、健康程度、先天疾病种类和轻重程度、智力及性格差异,要确保有良好的养护,必须做到完整统一。尽快加快补齐短板,在“”字上着力,努力做足优势。这样,“医养教”就能做到既独立又统一。杨扬入院九年,患有唐氏综合症,刚入院时下体偏瘫,福利院为此专门定制不同成长阶段差异化饮食方案,辅以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在保育员细心照料下,记者见到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时,她兴奋地随着欢快的乐曲跳起小苹果舞蹈。护理员王且为对记者说,他们给每个孩子建立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孩子们的性格爱好、生活习惯、健康程度、护理要求、教育方式、康复步骤、治疗方案、未来设想等。保证每个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有计划、有步骤的养护、教育、康复、治疗。      

      为提升养育模式服务质量,该院还推出“成长足迹”养育建设项目,注重“家长”为每个孩子提供个性化关注,及时、准确回应结对孩子的需求,并与之建立稳定的养育母子(女)关系。同时,定期邀请市内医院专业康训师进行康复知识训练,帮助孤残儿童完成康复计划,极大地提高孤残儿童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如今,该院有6名孩子进入特教学校学习,还有6名在福利院长大的孤残儿童走上社会,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教 —— 拓展智慧乐园

      “孤残儿童教育是发挥“医养”作用的根本。针对残疾儿童年龄层次差异大,残疾程度不同的特点,和特校联合尝试具有实用价值的课程,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注重残疾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发展孤残儿童的义知能力,多措并举,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宣立军介绍道。

      尽管财力相对薄弱,但屯溪区福利院在儿童教育上舍得投入,与市特教学校和辖区中小学校建立共建协作关系,院里还为孩子上学专门配置一部校车接送,确保便捷安全。一方面与街道、公益组织、高校、企业合作,开设手工、绘画、音乐等课程,培养儿童艺术兴趣,树立独立生活能力和对外交际能力,为今后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大龄残疾儿童寻求就业机会,福利院与市职业培训学校签订培训合同,将大龄轻度孤残儿童送去接受技能培训。

      今年8岁的徐翰昱,现在就读于龙山小学二年级,见到记者一行有些胆怯,宣立军走过去摸着他的头,“别害怕,孩子,叔叔是来看你的,把你写的日记拿给叔叔看看。”乖巧的孩子递过日记本,“记我一天的生活”字写得端端正正。“这孩子很聪明,这次考试语文数学都是98分,还获得三好学生奖状。”听到宣院长的夸奖,翰昱有些害羞。宣立军介绍到,徐翰昱2011年10月入院,因为家庭变故一夜间成为孤儿。为抚养教育他,院里想了好多办法,特别是心里辅导方面,我们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和高校老师对他进行理疗伤,让他重拾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如今,他主动和小伙伴们玩耍、做游戏,常常听到他的笑声。

      “虽然我们很辛苦,为了孩子们的明天我们值得。”如今,该院已引入社工介入,通过游戏、访谈、心理咨询、电话回访等方式,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疏导情绪困惑,解决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并建立志愿者档案,促进志愿活动的常态化开展。

      目前,该院“医养教”工作正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截止2016年底,共有7名集中供养的孤残儿童成年后,找到了适合自已的工作,重新融入社会。

 

 

信息作者:中国社会报驻安徽记者站李登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