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质医疗服务惠及更多群众

03.12.2017  11:08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让省立医院的医护工作者备受鼓舞同时也倍感责任重大。 “‘健康中国’对我们来说,是每天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守护百姓健康、帮助病人康复,我们责无旁贷。 ”记者采访多位优秀医务工作者,他们道出心声。

   “架起生命的桥梁,为更多人带来生的希望”

  11月18日,宣城市32岁的单亲妈妈陈肖华遭遇车祸脑死亡。悲痛之际,她的家人做出义举,捐献其肾脏和眼角膜。 “这是我院器官OPO(器官获取组织)团队今年协调的第14例器官捐献。器官捐献理念正逐步得到社会认可和大众支持,仅今年全省就已完成59例捐献。 ”省立医院OPO(器官获取组织)办公室主任姚自勤说。

  对器官捐献和器官移植来说,时间就是生命。省立医院的肾移植亚科主任刘洪涛博士团队经过14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将陈肖华的肾脏先后成功移植进两位肾功能衰竭者的体内。这位被人称为“睡在病房的好医生”,近3年来开展的亲属间活体肾移植手术量居全国前三位。 2017年8月,他的团队成功完成全省首例跨血型肾移植。为了能让配型成功的病友更快接受移植治疗,他曾创下一天23小时、完成1台活体供肾切取术、3台肾脏器官移植手术的“马拉松”手术记录。

  “每逢佳节准倍忙”,这句医疗圈里的玩笑话,用来形容器官捐献获取和移植团队最合适。省立医院今年成功完成的14例器官捐献,基本都是发生在节假日。国庆假期短短几天内,7次协调谈话,4例获取手术,2次移植手术,整个团队始终奋战在一线,上演着一幕幕生死速递。

   “将心比心,用温暖驱散疾病阴霾”

  11月29日一早,省立医院消化内科炎症性肠病团队带头人、主任医师王巧云如往常一样,早例会、查房、会诊,在病房里忙得脚不沾地。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无法治愈的终生性疾病,有极高的致残率。 “我国是亚洲IBD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发病率约为4/100000,患者多是15岁到25岁的年轻人。目前很多医院和病人对这种‘绿色癌症’仍不了解,误诊、漏诊时有发生。 ”王巧云说。

  2015年,省立医院在省内率先成立包括消化内科、胃肠外科、影像、病理、营养、药剂、检验、护理等在内的多学科诊疗团队(MDT),为IBD患者开展综合评估,并制定规范化、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如今,每个周三都是医院MDT团队成员们围坐一室开展病例会诊的日子,病人不用辗转于科室间,就能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

  除了对每位患者建立就医档案并定期电话随访、每年举办病友会鼓励患者战胜疾病,每个IBD团队成员的手机里,都有着一个近400人的工作群。每周二,科室还会举办健康小课堂,护士长江秋霞和她的同事们从如何插胃管、如何记录饮食日记排除不耐受食物、如何缓解心理压力等方面,对患者的困惑进行详细解答。此外,她和同事还义务开设护理门诊,患者不用挂号就能直接得到手把手的专业指导:“患者很不幸,只有用爱心去温暖,才能帮助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

  自IBD专业诊疗团队组建以来,在省立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正规治疗、疾病管理的IBD患者已超过500人。

   “患者康复就是给我的最好礼物”

  出生于皖北农村的孙敬武非常忙碌——不上门诊的日子,早上7点就到科室,查完房后立刻开始一天的手术工作;晚上七八点钟,他的办公室仍灯火通明,因为常有未挂到号的患者在等待他的诊治……

  身为省立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孙敬武在省内率先开展鼻内窥镜颅底手术、多项颅镜联合颅内外沟通复杂肿瘤切除手术,领先开展的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等一系列手术填补省内空白,并率先引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影像导航技术,还承担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此外,他还是全省最早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医生,由他牵头承担的国家先天性聋儿抢救项目已让1000多名聋儿受益。 “当人工耳蜗开机的那一刻,患儿终于能够听到这个世界的呼唤,这是给我的最好礼物。”在孙敬武看来,所有的辛勤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患者群中,孙敬武有很多忠实“粉丝”。在病友们看来,他不仅有着高超的医疗技术,更有着医者的良知厚德。“我到合肥的时候已经天黑了,突下大雨,正好半路碰到孙医生,他赶紧给我打伞……现在手术完成已经3年了,我恢复得很好,孙医生真的是一位亲切、高尚的好医生。 ”一位淮南患者这样讲述自己的求医经历。很多次,孙敬武自掏腰包为贫困患者支付交通费,从家中带来鸡蛋为术后患者增加营养。 2008年,他被授予首届全国“医德标兵”称号。

  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同仁不断钻研技术为病人服务,更关注病人们的功能康复和回归社会。针对喉癌患者喉部切除术后的复声和社会回归问题,他在科室倡导开展义工活动,创建医院“无喉复声”青年文明号,协助成立公益组织“安徽省新声会”,培训并指导省内外百余位喉癌患者言语康复训练,鼓励他们重新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