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回眸(2)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实践实训打造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

17.12.2014  17:49

  “第一届全国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创意赛”组特等奖、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创意”网络挑战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TI杯)华东赛区一等奖、第七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安徽省金奖、第五届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一等奖……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是我校获得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奖项最多的学院之一。
  2014年11月14日,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与中软国际无锡分公司联合举行了“安庆师范学院——中软国际”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安徽省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综合改革质量工程项目开题报告会。副校长张群教授和校内外专家及企业界高管共同出席会议,充分肯定了学院校企深度合作、联手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和就业拓展模式。
  近年来,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高度重视工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加大教学实践改革探索的步伐,积极搭建动手能力培养的平台,努力提高IT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课堂教学、竞赛锻炼、项目培育、创业实践“四位一体”的有效衔接。

做中学,培养“面向应用”学生

  “RS485是目前工业上用得最多的通信电缆,它最长传输距离是多少?USB B型接口有几个角?你会画它的原理图吗?”面对这一连串的提问,实验室里的15名学生显得有些茫然,但是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很快就把这些知识据为己有,也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内就画出了USB B型接口的原理图,而在此之前他们并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学习。11月28日,在计算机学院的数字体验馆内,来自南京瀚之显公司的一位项目经理正在给该院物联网工程专业的15名学生进行专业的实践培训。
  “这是实训的第三天,但是我已经掌握了一些器材的特性以及怎样调试它的精准度,怎样去根据自己的需求制作原理图,制作自己需要器件的尺寸图……”来自12物联网班的方国杏同学正在总结这几天学到的内容,他表示这些知识都是他之前在课堂上没有接触过的,对他来说收获很大。体验馆里的15名学生分别来自12级和13级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他们三人一组组成5个团队,在为期十天的实训里每组都要完成一个作品。“由于条件限制,这15个学生都是通过选拔挑出来的种子,但是如果有想要来学习的也可以参与进来。这15个学生代表班级来学习,结束后他们又会将所学知识技能带回班级传授给其他同学。”物联网工程教研室刘桂江主任认为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
  参与此次实践实训的并不仅仅只有物联网工程这一个专业,计算机学院除师范类专业以外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通信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都须参加这次实践实训,实训实践将从11月中旬一直持续到12月中旬。对于这样的实训的机会,方国杏说:“有来自企业的老师指导我们实践一些具有应用前景的知识技能,而且这些技能知识对于自己将来就业大有用处,所以这样的实训我觉得很好。

走出去”,企业老师“请进来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一直重视实践教学,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学院内设的实践教学中心,实践教学中心秉承“通识为基,能力为本,创新为先,服务为重”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创新和服务意识的高素质工程型应用人才。多年来,计算机学院通过制订实习实训规章制度,优化实习实训方案,完善实习实训过程,逐步形成了一套“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项目化”实践教育体系。
  从2009年到今年6月,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非师范类专业每年的实习实训,都是在大四上学期抽出一个月时间,把学生送至昆山、无锡、苏州、合肥等地合作企业进行集中实训,让学生切实感受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系统开发方式,以项目化形式接受企业能力需求场景模拟。这些企业都是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比较成熟的固定实习实训基地,像无锡中软国际、昆山安博集团、苏州风云科技、南京翰之显等企业,不仅是优先实训基地,也已经成为学院较稳定的就业输送源。
  “我们每次实训都会选派专业老师跟随学生一起去企业,实习期间我们也会定期去查看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会担心学生在外地实习的安全问题。”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刘家祥书记说。考虑到学生的安全以及便利,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从今年7月开始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利用暑期时间把企业的实习设备搬至空闲实验室,再请企业的工程师来给学生指导操作。
  对于“请进来”的这种实训新形式,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建立完善了一套完整的机制。在领导机制上,班子集体指导实习实训,每位领导牵头负责一个专业,同时要求选派一些骨干教师前去指导组织;在组织运行机制上,以早期成立的实践教学中心为实训的组织平台和动作机构,策划落实具体工作;最后,建立健全评估机制,要求学生实习实训结束前必须以项目组形式完成一件专业作品,并将作品展示汇报,接受评估考核。

学中做,打造未来“卓越工程师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教育教学内容方式也一直在执着探索中,学院将课程划分为知识型、能力型和综合型等不同形式。对知识型课程采用任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而对能力型和综合课程,则以实践为主,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还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块教学,使教、学、做得到有机的衔接。
  2012年,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卓越工程师项目培养单位,当年9月,2012级计算机工科专业卓越工程师班顺利开班,成为我校首个卓越工程师班级。
  卓越工程师班的目的在于打造工程背景深厚、动手能力强、敢于实践创新的未来“IT工程师”,所以卓越班的学生都是来自计算机工科专业的优秀学生,他们自愿申请,但必须要经过严格的笔试和专业考察。而卓越班的老师大多都是学院里的优秀教师,他们会带领着卓越班的学生自主学习并有计划指导工程实践。学院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开放实验室,让卓越班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使用。
  卓越班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课程设计,张步忠老师说:“卓越班的课程更加贴近企业的需要,主要是为了着力打造符合企业标准的应用型人才。”相比于计算机工科专业,卓越班新开设了较多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卓越班在前三个学期都有一周的课程设计,用来检验学生每学期的学习效果;大一大二学年都会开展校企联合讲座,请一些知名企业的老师来给学生开设讲座;而在大三学年结束之前还安排了为期三周的校内综合实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之前的学习体验设计完成一项体现专业能力的作品。在计算机工科专业,编程语言这门课程只需要学习一学期,而卓越班为了夯实专业应用基础,增强厚积薄发的专业能力,则要学习整整一学年。除此之外,在大一学年学院内其他专业还未接触实训的时候,卓越班的学生就会被安排去参观安庆市内的相关企业进行认知实训,了解企业的运行和对应用能力的要求情况。
  “卓越工程师班是目前计算机学院总体素质较高的班级,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以及各种学科专业竞赛活动中的表现看,就会发现卓越班的同学基本功相当扎实,而且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动手能力非常强。”计算机学院苏本跃院长说,他认为卓越班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推广到学院的其它同类专业的,同时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富有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能够培养出更多未来的“卓越工程师”。

活动促,动手能力赛中练

  2006年,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成立了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创新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开展技能培训和学科专业竞赛。“科创中心本着‘自愿参加,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挑战自我’的原则,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倡导创新创业新风尚。”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江伟副书记说,“学院也以科创中心为载体,努力把其打造成师生学术论坛、技能培训讲坛和科技竞赛舞台。
  “科创中心下设动漫制作、网站设计、科技竞赛、电脑维修及ACM编程等好几个专业能力培养方向,每个方向都有指导老师。因此吸引了一大批‘积极分子’投身其中。”本届科创中心的理事长朱程利介绍说。在科创中心的各个部门,100多名成员中,每一个成员都要经历从学生到“老师”的过程,大三大四经验丰富的同学给低年级学生讲解相关专业知识,传授动手技能,通过这种“传帮带”的形式,科创中心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和实践。除了老师的指导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学院还会开办“科技论坛”,邀请知名学者、教授及企业家举办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报告会和研讨会,对科创中心成员和其他课外学术科技爱好者进行各种形式的基础培训,浓厚科技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学科专业能力。
  在科创中心有一个特殊的“小型图书馆”,朱程利说:“这里的书基本涵盖了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所有专业能用到的书,这样就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成员。大家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能够及时查阅书籍,寻找突破。”除了日常的学习培训以外,科创中心还会定期举办一些专业活动。其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每年都会面向全校开展的电脑知识公益讲座以及电脑软硬件公益维修。
  科创中心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实践,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或参加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培养和锻炼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科专业能力较突出的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全省各类竞赛。“省级及以上各种学科专业竞赛如程序设计、计算机设计、计算机仿真、数学建模、单片机、物联网设计等含金量较高竞赛,我们都颇有斩获,今年我们还夺得了‘第一届全国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创意赛组唯一的特等奖。”朱程利说,这些比赛的成绩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以及在科创中心开展的相互研讨学习和赛前的集训。
  通过在现有大学阶段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强化工程应用意识,创新课程教授模式,优化实验指导环节,注重实践实训体验,营造创新实践环境,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学院特色的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刘家祥说:“多年来,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这得益于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也得益于我们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积极探索和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视与实践。”(学生记者 罗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