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招商引资的“合肥热度”

13.06.2014  14:28

  开明开放,求是创新——八字“合肥精神”道出了合肥主动与世界拥抱的博大胸怀。

  大招商,是打开大门后的“第一要事”。

  大项目,则是“”进家门的“第一贵客”。

  大招商、招大商。随着一个个项目落户合肥,一片片厂房拔地而起,合肥招商引资总量不断刷新纪录,“招商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正以“撑杆跳”的方式演绎着合肥跨越发展的崭新传奇。

  从引进大项目,到扶持大项目,再到谋划大项目,全市上下凝聚一心、全力投入,一片“招商洼地、投资热土”已然形成,许多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纷纷“抢滩登陆”。然而,合肥并不满足于此,项目“请进来”后,还善于“独辟蹊径”进行培育,建筑产业化、生物医药等一批新产业、新项目“无中生有”,投放于当前市场最“”的领域,满足于最“”的需求,一个个项目引领发展的“合肥模式”,释放和辐射着强大的“合肥能量”。

  立下滚热的“发展之志”,注入灼热的“资金之血”,激发火热的“干事之情”,迎合炙热的“市场之需”……这一切,在这炎热的夏天激情绽放。滚烫的“合肥热度”令天下投资客心神向往。

  引进大项目立滚热的“发展之志

  5月29日,在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公司展示厅里,能放视频、能在上面写字的“冰箱”、“鱼缸”,特别引人注意。它采用了透明显示技术,让家电上仿佛也有了“显示屏”,这些成果未来或将改变你我的生活。随着8.5代线的上马,京东方凭借着其强劲的实力,已成为全球第五、中国第一的平板显示企业。

  2008年,投资百亿元的京东方落户合肥。当时,这对于合肥来说是个“天大”、“不可想象”的项目,就是这样一个项目带来的冲击,影响了整个城市。“这么大的项目也敢干,而且干得很好,发展产业不惧大、不惧新,我们抓项目的精气神一下子就上来了。”市发改委副主任朱胜利坦言。

  招大引强、敢为人先,随之而来的是一批批大项目的落户。合肥坚持“招商引资是第一要事”的理念,不断掀起招商引资热潮。发挥产业和项目在对外开放中的媒介和载体作用,加强项目储备,加大项目宣传推介,为我市对外合作交流提供有力支撑。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瞄准世界500强和大型央企,实行重点突破。

  “十一五”期间合肥累计招商引资4300多亿元,是“十五”时期的7倍多。今年一季度,全市招商引资801.4亿元、增长17%,到位资金亿元以上项目157个。全市在谈大项目共191个,涉及总投资4238.38亿元。

  一个个大项目的入驻,凸显经济学中的“鲶鱼效应”,激活了合肥的“产业生态”。京东方来了,迅速吸引了一大批上下游配套企业来肥发展;熔安动力、中国盐业总公司合肥化工基地投产,延伸了装备制造和化工产业链条;大陆轮胎来了,打造长三角“轮胎王国”的梦想正在成就辉煌……从龙头项目,到关键项目,再到配套项目,龙头项目的入驻带活了一个行业,带强了一个产业,引来一片产业“活水”。

  有效大投入注灼热的“资金之血

  资金是项目的“血液”。搭起了“骨架”,输入了“血液”,才能满盘皆活。

  合肥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入,立足当前发展实际,在统筹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基础上,坚持“发展为上、投资为本”,始终把扩大有效投入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之举。

  项目上马,规划先行。没有良好的规划,再大的工程和项目也难以维系。合肥按照以财政投资为主的公益性项目、以投融资为主的基础设施项目、以市场主体投入为主的产业类项目等三大类,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项目谋划机制。财政投资为主的公益性项目,构建了环环相扣的“一条龙”的谋划机制。

  首先编制总体规划、出台支持政策,作为顶层设计,发挥引领作用,在全国率先出台政策,编制了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接着制定专项规划,把规划做细做实;再建立3~5年的项目库,每个项目只有做到预可研的程度才能入库;计划实施的项目与年度预算相结合,做到资金有保障;再与土地供应、城市建设规划相衔接,确保能落地。

  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规划到落地,实行全过程谋划,确保项目真正能形成投资。

  动辄几十亿、上百亿元的投资,光靠财政将不堪重负。合肥创新融资方式,以投融资为主的基础设施项目,构建了“借用还一体化”投融资机制,设计好金融产品和信贷结构。比如,在环巢湖生态综合治理上,通过建立“资金池”,有效推进与国开行的信贷合作。积极运用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工具,去年直接融资达424亿元!

  强力大招商激火热的“干事之情

  在合肥各地,推进大项目,开展招商引资已成为各级干部的一项重要技能,他们的执着令客商敬佩,他们的热忱令投资者感动。

  庐阳区招商局多位员工春节假日放弃团聚,出差招商,一位女干部坦言:“过年孩子总问妈妈去哪儿了,在外面出差无心顾家,孩子为此哭了好多次”;包河区在招商引进一个大项目时,对方花了一个多月时间都没有选到合适地址,包河区招商部门在一天半的时间里为其找了7个地方,最终腾出了街道办事处办公地点作为办公场所,令企业负责人大为感动……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组建招商小分队,直插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招商区域“腹地”,他们承担着信息员、宣传员、探路者、先遣队等多重角色,“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千山万水”成为他们奔波身影的真实写照。

  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区将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事,围绕产业发展定位加大产业、企业、项目的研究力度,在招商水平上取得长足进步。在宏观形势趋紧、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去年,我市四大开发区围绕主导产业,加大工业招商推进力度,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南车基地、航嘉平板显示、康师傅饮料、特思克跑车、TCL家电……一批工业项目成为显著亮点。各县(市)各开发园区产业集聚度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产业链进一步拓展和优化,四城区和政务文化新区、滨湖新区努力探索都市产业发展规律,积极规划都市产业发展平台,加大对都市产业园区硬件建设力度,推动我市都市产业长足发展。

  合肥开展两轮“百名县干大招商”活动,实行小分队招商。拓宽招商信息渠道,有意识搜集上市公司、内地产业转移等信息,实行精准招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组织、高校校友会等中介作用,实行以商招商;深化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以及央企、知名民企等“一对一”、“点对点”合作发展,实行登门招商;积极构筑“合肥之友”等载体,实行平台招商……

  连市招商局局长秦远望都笑言:“我这个招商局长很好干,因为在合肥,人人都是‘招商局长’。

  产业大谋划迎炙热的“市场之需

  “请客吃饭”,不如“甩手单干”。发展产业经济,不能只紧跟别人后面走,而要敢创新路、独辟蹊径,以新思路为引领才能弯道超越。

  合肥紧跟时代脉搏和市场需求,做“无中生有”文章,用市场的理念,瞄准最“”的领域,主动谋划大项目、大产业。

  当前,建筑产业虽生机勃勃,但粗放型生产、工地管理不规范、扬尘污染等问题一直掣肘着产业发展。于是,“建筑产业化”这一全新概念在世界范围内涌起,合肥,就走在这个浪潮的最前头。

  5月30日,滨湖桂园施工现场一片繁忙,工人们没有像以往一样进行复杂的钢筋绑扎、模板搭建等施工,而是忙着对从车上卸下来的建筑构件进行“组装”,这些建筑“零部件”均是在工厂车间的模具中完成制造后运抵工地的。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像“造汽车”一样建楼。合肥计划将建筑产业化打造成一个“千亿产业”,将其培育成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在把握细节注重品质中打造出一个个精品工程。

  生物医药,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高技术含量、高利润行业。合肥联手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在合肥巢湖经开区投资建设超200亿元的北大生物经济示范区项目,打造世界上首个生物经济示范区,成为国际领先的生物经济研究中心和产业基地,并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抗体药生产基地。

  以该项目为龙头,强力打造“生物产业集群”,形成集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于一体的完整的生物产业链。

  在发展生物制药产业的同时,依托半汤的旅游资源,疗养、旅游、养老、种业、娱乐、购物等一批相关产业瞬间激活,一个项目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将很快显现。

  被誉为“生物经济之父”的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未名集团董事长潘爱华说:“生物技术与医药、农业和工业的融合,将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模式。生物经济时代即将到来,那就让我们在合肥来拥抱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