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合肥”渐行渐近

22.04.2020  14:06

  本报讯  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显著、有力保障一批重点项目用地、创新“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服务便民利企……记者从昨日召开的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会议上获悉,去年以来,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城市能级提升,在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创优营商环境等方面深耕细作,勾画出的“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合肥”蓝图正日渐清晰。

  高品质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去年以来,合肥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市级“双评价”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初步成果,并编制完成合肥滨湖科学城总体规划、空港经济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合肥中央公园总体规划及景观设计和合肥新桥机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等。在优化布局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推进慢行系统完善工程建设工作,截至2019年底,全市慢行系统完善工程已竣工项目67个,约115公里,正在施工项目66个,约84公里。此外,我市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编制、美丽乡村中心村规划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大优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合肥严格按照“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的原则”,落实先行用地政策,对重大基础设施及重点项目优先保障,积极破解难题,较好地满足全市发展用地需求,有力地保障了北航科学城、徽州大道等一大批省级重点调度项目的用地需求。“今年将聚焦落实重大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制度,探索建立重大项目提前启动征地程序工作机制。”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市将统筹做好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滨湖科学城、东部新中心、运河新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的用地保障工作,确保项目及时落地。

  节约集约用地上不断有新作为

  2019年,肥西县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少,获国务院“点赞”并给予2500亩用地指标奖励。这是合肥近年来深耕土地资源,走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清理“加减法”之路的成效之一。去年,我市完成《合肥市2019年度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整体评价》,节地评价工作保持全省排名第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市全面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年度新增耕地面积连续跨越3万亩、4万亩、5万亩三个台阶,新增耕地面积位居全省前列,连续2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合肥创新开展环巢湖郊野地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成果已通过专家评审,后期将进一步深化应用,为全市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的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提供基础支撑。今年,我市在节约集约用地上将有新作为,通过不断创新评价模式,实施“标准地”核准机制和“拿地即开工”试点,指导县(市)区做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新招频出创优“四最”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从推行抵押登记“不见面”审批、线上和线下税费“一卡(一码)清”,到不动产权证书邮寄到家、为企业设立“服务专窗”,合肥在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便民利企、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中频出新招。去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目前已有91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和不动产登记窗口,进驻率为94.8%,达到了“应进必进、一门通达”的标准。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推进“一网通办”方面,我市开发不动产统一登记数据整合及信息平台,优化网上服务流程,压缩办结时限,推进办事“最多跑一次”。全市11个不动产登记大厅、30个办证点、219个各类窗口,已全部实现31种常见不动产登记业务5个工作日内办结。去年共颁发不动产权证书证明71万本,办理抵押金额2432.36亿元,有力保障了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市辖区不动产登记大厅档案自助查询全城覆盖率达100%,查询效率与查询结果的完整性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今年,我们要按照‘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要求,推广开展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两证合一’工作,进一步压缩办理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说。

  (陈亮  记者  王蔚蔚)

[ 编辑:唐佑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