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被列为全国唯一“慢行”试点示范省

07.07.2014  17:52

  丹麦建筑师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曾言,如果运动速度从每小时60km降至每小时6km,大街上的人数就会成10倍增加,因为每个人都处于延长了10倍的视域之内……当所有交通都放慢后,街头生活就会由此而兴起,与汽车城市中的景象形成对比。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人们在风驰电掣的疾行中无暇欣赏沿途的红花绿树、市容街风,幸福感不断被挤压。慢行,是一种交通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正为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慢行交通可以很好地解决公共交通两端的‘最后一公里’衔接问题,使慢行交通成为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或重要补充,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 ”有关专家表示。

    探路治堵新“良方”

  “路近步行,路远骑车。 ”我省某高校大二学生成永杰是学校环保协会的成员,身为“帕客”一族的他,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践行着低碳出行的理念。在他看来,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选择“步行+自行车”的慢行交通方式,无疑是一种珍贵的生活姿态。

  “开车没有骑车快、城市成了停车场”。当前,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人口和机动车辆快速增加,大中城市的道路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据合肥交警部门统计,2014年以来,合肥每天的机动车上牌量约为300辆,每月的上牌量基本维持在1万辆左右,早在去年,机动车保有量就已突破百万辆。机动车辆激增,除了带来能源消耗增加外,也加重空气和噪声污染,使得车辆通行速度明显下降,给市民出行带来困扰。此时,“慢行交通系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一般来说,慢行系统包括城市绿道、公共自行车租赁、步行系统三方面。早在2009年,池州市就在我省率先推出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公共自行车正式成为城市慢行系统的“新成员”,这几年,公共自行车已“骑”进了池州、芜湖、铜陵、合肥、马鞍山、宿州、淮北、黄山等市。

  “这八个城市已建有或正在试行公共自行车系统,共投入自行车3.2万多辆,日均借还车辆15万余人次,缓解交通拥堵的实际效应和减少空气污染的环境效应十分明显。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建处调研员张敬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芜湖市投入12000辆公共自行车,每天使用6万人次,按其中三分之一的公共自行车使用者是放弃私家车,每次使用2.5公里计算,每天5万公里。以机动车每百公里耗油10公升计算,保守估计每天能节省5000公升汽油,每年节约开支1438万元。而缓解道路拥堵、减少碳排放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更无法估量。

  6月10日,国家住建部办公厅下发通知,确定94个项目为全国第三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其中安徽省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示范省。其他省市入围的都是示范项目,只有我省独获殊荣,入选全国“慢行”试点,成为示范省。张敬玉表示,我省将制定公共自行车系统实施方案,出台大力倡导低碳绿色出行、推进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统筹考虑城市公交、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和匹配,力争2017年末全省16个市实现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全覆盖。

  中心城区绿道属于城区慢行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绿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建处副处长赵新泽告诉记者,我省从2012年着手绿道建设,计划到2016年,全省设区城市和县(市)城区建成绿道3000公里以上,全省城市绿道框架基本形成,环巢湖和皖南区域景观绿道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绿道。

    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

  7月3日下午,合肥政务区翡翠路上,车水马龙,记者留意到,在大马路两侧的辅道上,除了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甚至偶尔还能见到机动车的影子。

  当前,城市交通快速发展,自行车系统、步行系统等在很多地方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非机动车道被取消或占用。但事实上,城市交通越发展,慢行交通的作用就越重要。破解人们“最后一公里”“出行一公里”尴尬,还是得靠慢行交通。

  “从家到单位不远,我喜欢骑脚踏车上下班,不过因为道路资源紧张,有些路段我只能骑到铺着地砖的人行道上去,车轮子经常被凸纹卡得疙疙瘩瘩。 ”在合肥高新区上班的骑行爱好者小孔说。

  自行车路在何方?从城市到小镇,从大路到小道,自行车都面临这种无路可走的尴尬。“推广慢行交通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车道。”张敬玉说,我省有些城市在道路改造时,过分压缩步行和自行车道,或者根本没有步行和自行车道,给步行和自行车一族带来安全隐患。

  慢行交通系统若不沦为一纸空谈,就需要足够的资源为其让路,保障慢行交通的行路权。

  除了车道及路权问题,慢行系统中的公共自行车租赁在推广过程中也遭遇到一些现实问题。铜陵市是我省第二个推广公共自行车便民服务的城市,早在2010年10月,公共自行车便正式上路,目前该市有50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配备了3000辆公共自行车,然而日使用量仅为1000辆次左右。 “究其原因,站点少并且相对集中,多设在主次干道旁,而居民小区附近的站点只有几个,不够方便,加上市区地势起伏不利于骑车,大家习惯开私家车出行,导致自行车使用率不高。 ”当地有关人士这样分析。

  “通常,建设部门先做规划,根据居民小区布点,做一个站点设计,拿一个初步方案,再在网上公示,集思广益,做些调整补充,给站点设计留一定余地。根据实际情况,一般两年会逐步趋于完善。 ”张敬玉表示,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在选点、接电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遇到阻碍,布点遭遇众口难调,政府一次性投入对地方财力有一定压力,自行车用得多、保养少、损坏率高,对运营和养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绿色出行“减”压力

  “每天清晨沿着绿道散一圈步,别提多舒服了。 ”家住合肥政务区匡河边上某小区的潘大爷,每天起床第一件事便是沿着匡河绿道慢慢行走,欣赏河边景致,呼吸几口新鲜空气。

  “环水为主、顺水为干、连绿为脉、延文为络、层网覆盖。 ”合肥市规划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依照这样的理念,他们规划了“三主五支”区域绿道骨干网络,“环廊相扣”的18条城市绿道干线,以及“两廊串四环”的市域精品绿道线路。规划区域绿道706.9公里、城市绿道干线449.4公里,共1156公里。匡河绿道就是2013-2016年合肥市绿道“两廊接四环”中的一环,定位为“匡河现代都市休闲风情线”。

  让市民“慢慢走”,让生活“慢下来”,慢行交通系统只有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合理规划,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绿色出行。构建慢行系统,绿道必不可少,因为绿道能把园林景观、历史文化景点、商贸场所等串联起来,既提升城市形象,为市民休闲运动提供空间,又引导更多市民绿色出行,缓解交通压力。

  “去年《环巢湖区域景观绿道规划》、《皖南区域绿道总体规划》已经批准实施并开工建设,全省各市、县绿道总体规划基本编制完成。我省绿道标识系统(视觉识别及环境信息识别系统)业已批准实施。 ”赵新泽介绍,今年全省将建设城市绿道1000公里。其中,完成环巢湖区域“金项链”景观绿道主线110公里以上,完成皖南区域“金项链”景观绿道主线100公里以上。

  “为了更好地发挥慢行交通系统的优势,有必要规划合理的‘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使各元素间合理衔接,减少人们绕行所浪费的时间。 ”业内专家指出,合理规划自行车道,行车道应依据不同功能分为廊道、通道、休闲道。合理建设自行车停车场,解决人们骑车出行找不到地点停放自行车的尴尬。

  对于公共自行车的管护难题,一些市做出了积极探索。张敬玉介绍,我省部分城市采用的是“购买服务”模式,财政全额投资、分期付款,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从专项资金管理、车辆调度、设备维护等方面进行细化,并明确处罚措施。政府通过加强对公共自行车运营企业的考核监管,保障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稳定运行。 “这样做,一方面防止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后日常管理的责任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分期付款来考察管理企业的运营能力,如果考核不合格就拿不到钱。 ”张敬玉表示。(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