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相连,同心照亮生命的那一束光

27.02.2020  22:02

  新华网合肥2月26日电(李东标、刘晓君)一衣带水,血脉相连。

  武汉鏖战!湖北告急!

  截至2月26日,安徽先后派出8批支援医疗队、1305名专家和医护人员。在春节本该阖家团聚的日子里,他们接力出征,慷慨赴荆楚,白衣作战袍,坚定同湖北人民生死相依,日夜奋战在抗疫斗争第一线,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护佑生命的钢铁长城。

  这1305名疫情逆行者,和来自全国的支援队伍、湖北同行一道,汇成了抗击疫情滚滚洪流,托起无数生命的希望,传递着同胞之间的最大温情和社会的最美大爱。

   临危受命,他们谱写出职业生涯中珍贵又绚烂的篇章

  “昨晚21:10到达武汉站,我们重症护理组50名医护人员分在武汉市东西湖区的武汉金银潭医院。”“作为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的医生,我们时刻做好准备奔赴疫区,无惧无畏,勇往直前。”安徽援湖北首批医疗队队长陈红,在抵达武汉后写下第一篇日记。

  1月27日19点04分,来自安徽15家省属医院及16个市的45家综合医院及传染病专科医院组成的安徽省首批支援湖北的医疗队187人,搭乘G1745医护人员专列驰援武汉,参与新冠肺炎病患一线救治。50名重症监护护士被派往金银潭医院,其他队员被安排在东西湖区医院(协和东西湖医院)和太康医院。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国家有灾,武汉有难,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义无反顾冲在第一线。’我的父亲在信中这样教导我。”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护师、坚守在武汉城市客厅方舱医院的孙林杉这样说。“作为共产党员和医务工作者,这是我必须履行的职责。”   

  在安徽省滁州市,多所医院的医生、护士,以按下“红手印”的传统方式,“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豪情,主动申请要求加入支援湖北的医疗队。     

  在妈妈的眼中,来自安徽省天长市的顾德玉有主见,特别独立,“从小到大,他想做的事情都是自己决定好,成功了才告诉我们,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这次去武汉,我和他爸爸都是最后才知道。”顾妈妈说。

  来自全国的医护人员不顾安危抗击疫情的事迹和场面,一次次地撞击着顾德玉的心。他感动又心疼,主动向医院递交了请战书,要求驰援武汉,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2月2日,带着“抗疫必胜”的信念,顾德玉加入了医疗队义无反顾地出征,被分配到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在这个特殊时期,病房里的护工、保洁、护士的工作都是一个人完成。我们不仅要照顾病人的起居,还要清洁和消毒病房,辛苦肯定是有的,但能想到为国家和武汉人民做贡献,能帮助病人早日康复,就不觉得苦了。”顾德玉这样说。作为驰援武汉的重症医学科男护师,顾德玉用善良、勇气和担当,谱写着职业生涯中珍贵又绚烂的篇章。

  “2020年的春天很冷也很暖,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中国人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全社会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大爱与担当。”安徽省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的张鹏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据安徽省卫健委统计,截至2月18日,安徽支援湖北的前四批已开展工作医疗队,共管理3个重症病区,132张床位;7个普通病区,255张床位,2个方舱医院,608张床位。服务1144患者,重型患者102名,危重型患者105名。其中,第一批在东西湖区人民医院和武汉太康医院医疗队,累计接收403名患者,好转出院165名,好转率41%。

  除日常工作之外,医疗队还负责巡诊社区及隔离点患者、培训医护人员,目前累计巡诊671名患者,培训护人员100余人。第五批已到达,正在准备中;第六批、第七批和第八批也已到达,随时投入工作。

  临危受命、不惧艰险,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以生命践行医者使命,“国家有难、医护有责”“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疫情不退、我们不退”……这些直击心灵的豪迈之声,已成为响彻时代的最强音。   

       信心,是治愈伤痛最好的一味药

  长时间戴几层口罩会缺氧;戴三层橡胶手套手感很差;穿几层的防护服闷得透不过气;护目镜起雾看不清;四个小时连续工作一刻不停,测体温、量血压、打针、输液、打扫卫生、消毒病房、给病人洗衣服、喂病人吃饭……在武汉,顾德玉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一线“战士”的辛苦。

  医院里的患者看见他走过来,都会忍不住微笑,眼前的这个安徽小伙子,像病房里的阳光温暖着他们。他用“细心、用心、耐心、贴心”赢得了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感动、认可和尊重。

  “在病房里,我们就是患者的亲人!”

  “这些病人在医院里,身边没有亲人陪护,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这是顾德玉的心声,也是他行动的写照。

  六十岁的刘阿姨是新冠肺炎较重患者。“阿姨,你别担心,这个疾病没有那么可怕,你看每天都有好多人出院康复,你才60岁,不要害怕,我们会帮你治好的!”顾德玉读懂了刘阿姨的焦虑,一边安慰她,一边熟练地为她量血压、查血糖、做心电监护、输液、打针……

  “阿姨,你是不是渴了,要喝水么?水果吃不吃?”,顾德玉的细心和体贴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他知道阿姨喜欢吃水果,下班回家后把宿舍里的水果打包带到了医院。在顾德玉的精心照顾下,刘阿姨脱离了危险,半个月后康复出院。

  “上午有个患者情绪低落,一直在说不想治了,我听着心里特别难受。轻症患者大多数是因为呼吸不畅而导致心情烦躁,心理疏导特别重要,帮他们树立信心,也许是最好的一味药。”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ICU主管护师、坚守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霍佳佳在工作日志中写道。

  霍佳佳之前在重症护理年会上学习过一段八段锦,她觉得这一方法或许能增强肺部吐故纳新的功能,让他们呼吸起来畅快些。于是就跟患者们提议:“我来耍一段‘气功’,你们想不想看?”刚做了一个招式,大家就表现出很有兴趣,一个大姐跟着学了起来。后来有个老太太快70岁了,眼睛因为糖尿病并发症看不清,也跟着后面很认真的比划着。

  “有个患者说,做完之后感觉呼吸都没那么累了。我告诉他们要坚持每天做,他们笑着说,一定坚持,下次你来上班给你检查‘作业’!”

  “这一刻,我的心都‘化’了,再苦再累,只要看到患者一天天在变好,一切的努力都值了。”

  一个眼神也有力量,一句话也能燃起希望。

  “一位患者极度恐惧,我便来到他身边,陪他聊天、给他打气。家人不在身边陪伴,唯一能给予关心、关怀和关爱的人只有我了。  ”安徽省胸科医院内三科护师汪海珠说。

  “看见你们,我就心安!  ”“感谢你们给我勇气!  ”……在医院隔离治疗的日子里,医务工作者一个笑容、一句安慰都给患者带来莫大的信心,他们是患者最亲近的人。

  “你们安徽团队特别好,把我病治好了,棒棒棒!  ”2月10日,武汉太康医院,56岁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吴女士经过安徽医护团队精心治疗照护,病情逐步稳定,从ICU病房转入普通病房,她按捺不住内心激动,连连向医护人员表示感谢。

  治愈,是对医务工作者最大的鼓励;感谢,是对医务工作者最大的褒奖。

  进入金银潭医院ICU工作的第一天,准备下班的金长雨在病房里手写了简朴的祝福卡片,作为给几位患者的“礼物”:“我们来自安徽重症护理团队,支援武汉,望您能早日摆脱病魔,康复出院。”

  “昨天听说北六病区一天有10位患者康复出院了,”金长雨说,“我相信以后的每一天,都会越来越好。”金长雨每天都给“15床”一位患者打气加油,告诉他今天全国又有多少例患者康复出院,只要坚持不放弃,一定能走出这里,恢复健康。

  在金长雨的精心护理下,无创呼吸机的支持参数一天天下降,吸氧浓度一天天变低,患者大哥一天比一天好转。现在“15床”成了护士们鼓励其他的患者的“榜样”。

  在隔离病房,患者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队员们既是医护人员也是“心理疏导师”。“护士,我们得的这个病能治好吗?”“出院了还需要隔离吗?还会传染给家人吗?”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的万磊每天都要回答很多这样的问题。

  万磊是安医大一附院高新院区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士,用护理部副主任韩江英的话说,他是个“干活多说话少”的小伙子。可这个不爱说话的小伙子却在繁重的护理工作之余,担当了患者的“心理疏导师”。

  “在全国已经有很多治愈的病例了,您要有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出院了就不需要隔离了,但也还是有被感染的风险,还是要加强防护,做好消毒。也不会传染给家人,您放心。”万磊说。患者的心理疏导其实非常重要,焦虑、恐惧、忐忑、担忧、自责……这些情绪也不利于病情康复。每当解释清楚患者的问题,感觉到他们内心的释然,万磊无比欣慰。

   “希望你和战友们在胜利的歌声中,平平安安班师而归!”

  2月13日凌晨2点30分,安徽省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来自淮南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生的鲁明第一天上岗。除了上大学那几年,他从没离开过家乡淮南。对于他这次驰援湖北,9岁的儿子和3岁的女儿有些舍不得爸爸离开。父母和妻子虽然有些担心但都表示支持。带着一家人的牵挂和支持,鲁明写下请战书上出征。繁忙工作之余,鲁明尽量抽出时间每天和家人视频报平安。治愈患者,保护自己,等待平安归来团聚,这是鲁明和家人最大的心愿。

  每一个请战勇士背后,都有着一群默默支持的家人和团队。

  今年36岁的周亮是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主治医师,他的妻子洪青青是一名护士。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夫妻俩报名参加支援湖北的医疗队。

  29日,周亮接到随时待命前往武汉的通知,他在家中抱着女儿周若煦,告诉女儿自己要出差去救治病人。

  7岁的女儿周若煦对他说:“爸爸,如果你成为一个‘上班高手’,我就送你礼物。”对于女儿的话,周亮有点不明白。他问女儿:“‘上班高手’是什么意思啊?”周若煦回答说:“‘上班高手’可以治好许多的病人,期待你的表现哦!”

  姬丽莎是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内分泌科的护士,接到出征的电话通知,她的爱人和婆婆就开始帮忙收拾行李,一直忙活到夜里两三点。  “家里人担心换洗的衣服不够,把他们的衣服都‘捐’给我了。”姬丽莎说,他爱人甚至把自己的秋衣、秋裤剪到合适的长度,塞进了她的行李箱。除此之外,她还带了很多夏天的T恤,“短袖的衣服可以穿在防护服里,因为防护服里面比较闷热,另外也方便脱洗。”

  为了多带一些东西,婆婆帮姬丽莎把行李箱里的物品收拾得整整齐齐。由于她容易皮肤过敏,怕到武汉没时间去买药,家人还往里面塞了一些常用的药品。  “我家里有两个宝宝,一个六岁、一个两岁,他们都很支持我。”姬丽莎说。临行前,姬丽莎的爱人还在帮她打包行李,纸箱里装着成人尿不湿、口罩、鞋子等生活和防护用品。出征的行李箱里,装的都是家人对她满满的爱。

  你在前方奋勇战斗,我在后方为你祝福。

  2月17日,是安徽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员马艳的  40岁生日。来自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的马艳,目前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内6病区,负责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女儿悠悠画了个蛋糕为远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妈妈庆生。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的同事们还悄悄安排了她的丈夫赵锐通过视频连线为她祝福。

  “今天是我来武汉的第十三天。这几天陆续收到家人给我写的信。特别是我的爷爷,快90岁高龄了,还特意戴上老花镜,提笔给我写了一封宝贵的家书。”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护师的孙林杉说。

  在这个通信日益发达的时代,书信显得如此珍贵。

  爷爷在信中写道:“希望你和战友们在胜利的歌声中,平平安安班师而归!”我想把这句话送给每一位奋战在一线的战友,我们一定圆满完成任务凯旋!

  2月15日,是安徽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来到武汉的第19个工作日。当日,武汉大雪,温度骤降,天气寒冷,可对于工作在ICU是安徽医疗队队员胡芳芳来说,却因为一份特别的“礼物”倍感温暖。

  原来,当天是胡芳芳的生日,安徽医疗队总队工作处为她“私人订制”了一份礼物——精心剪辑的视频,让胡芳芳难忘又感动。

  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期,不能团体聚会,更不能举办生日会,安徽第一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就通过视频、微信祝福、小礼物等形式,为队员们庆祝生日,让队员们身心得到宽慰,让他们在异地他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关爱。   

  中国科大附一院(南区)神经外科,先后有4名护士去武汉支援。护士长靳玉萍说,“听说那边比较冷,我们护理部和科室的大家庭接到通知后,连夜梳理物品清单,给她们准备了羽绒服、拖鞋、电热毯,还带了榨菜、方便面等食品。希望她们在那边都能好好的工作,早日完成任务,平安归来。”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先后派出3批次、共154名医务人员支援湖北。医院成立防控指挥部下设包括物资保障组在内的10个工作组,统筹安排调度,集合多方力量,全力保障一线人员防护物资供应,全力做到一线白衣战士们“打仗有子弹,安全有防护”。

  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支援湖北和在本地战“疫”的一线医务人员安心作战,各所医院都开展起抗疫家庭关爱慰问活动,主动上门帮助解决一线人员的家庭困难,把对他们的最大关爱落到实处。不少医院还成立心理关爱志愿服务队,每天为一线医护人员进行心理支持和帮助。

[ 编辑:高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