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谋求“玻璃城”新冲刺

29.10.2015  17:44

   核心提示: 面对“巩固业已取得的良好发展态势,冲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方阵”的殷切期盼,蚌埠,这座有着“禹风厚德、孕沙成珠”深厚底蕴的老工业基地城市,正积极探寻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现实路径。近日,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走进该市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感受到了新兴产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最薄玻璃的应用产品

  转运产品

  面对“巩固业已取得的良好发展态势,冲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方阵”的殷切期盼,蚌埠,这座有着“禹风厚德、孕沙成珠”深厚底蕴的老工业基地城市,正积极探寻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现实路径。该市市委、市政府立足自身基础,面向市场需求,着眼发展前景,牢牢把握省里支持蚌埠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重大机遇,在全力打造千亿级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征程上砥砺奋进。近日,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走进该市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感受到了新兴产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素有“玻璃城”美誉蚌埠谋求新突破

  硅基新材料为具有特殊功能的硅基材料,是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核心材料,也是国家着力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蚌埠素有“玻璃城”美誉,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历史由来已久,曾先后被国家部委授予玻璃新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硅基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等荣誉。日前,安徽省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顺利获批,成为了蚌埠进一步凝聚省、市合力,汇合多方资源要素,引领推动蚌埠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目前,初步构建了以龙子湖区为核心区域,产业规模省内领先、产品层次高端、研发水平一流、产业链日趋完善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2014年累计实现产值246亿元。

   中恒公司全国首创活性氧化锆生产线

  10月20日上午9点半,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首先来到了蚌埠中恒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车间进行参观。车间很大,工人们正在进行机械维修。

  中恒新材料科技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强向记者介绍,该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电容氧化锆的生产商,在原料锆英砂的供应上也是全国第一。刘强说,公司一直注重自主研发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更是在全国首创了活性氧化锆生产线,年产量在20000吨左右,占全国产能的近1/3.

  谈及该公司在科技竞争激烈下的未来发展势头,刘强向记者表述,蚌埠市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中龙子湖区的发展尤为突出,作为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体,公司在产品原材料、国家政策以及技术方面均存在巨大的竞争优势。

   中建材不断刷新中国电子玻璃发展记录

  由于不断刷新中国电子玻璃发展记录,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公司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该公司自2013年9月8日点火烤窑,10月16日出产品,10个月内便完成了1.1—0.33毫米超薄浮法电子玻璃全系列的成功生产,创造了国内外同类超薄浮法电子玻璃生产线系列良品下线速度的新纪录。

  2014年8月26日,率先在国内一次拉引0.3毫米超薄浮法电子玻璃成功,12月18日、20日更是连续成功试生产0.25、0.20毫米玻璃,突破国内电子玻璃的极限。2015年3月28日0.2毫米超薄电子浮法玻璃的成功实现工业化批量稳定生产,再一次刷新了国内的超薄浮法电子玻璃的记录。

  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任红灿说,现在的市场、客户对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就不断促使企业进行产品的更深层次的钻研,只有积极的调整产品品种才能维护公司的利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得住脚。从0.3毫米超薄电子玻璃继续突破到0.2毫米时,良品率达到90%,当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创造了国内最薄浮法玻璃纪录,任红灿说遭遇到的最大科研困难就是关于制造玻璃的温度控制,在拉引玻璃时温度过高和过低都是不行的。还有在经过事前大量的计算,把理论上的参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是不会完全符合的,这时候就需要进行微调,每改一个参数20多台机器都得做出调整,每隔一小时微调后的结果才能出来,有时可能时间会更久,改了数据没反应的情况也是时常发生。2013、2014年的春节,公司内的所有技术骨干就没有回家过节,在公司内进行技术攻关。

   中航三鑫生产车间机械化水平很高

  在中航三鑫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摆放整齐的玻璃产品以及正在工作的职工,车间内的机械化水平很高,所以流水线上的职工不是很多,基本由机器完成工作。

  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研究员王伟告诉记者,他们去年生产的产品市场占有居全国第四。公司在国内首家批量生产的双绒面高透玻璃使公司的出口销量提高了20%。公司形成了从“硅砂加工—太阳能玻璃制造—镀膜玻璃—薄膜电池组件—光伏工程”的太阳能电池产业链条。其中,薄膜太阳能电池用TCO玻璃年产能达到250万平米,占国内产能20%以上,居全国第一。

   千亿级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名不虚传

  通过走访记者发现,作为“千亿级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蚌埠果然名不虚传。

  一是集聚态势已经形成。目前已形成了以蚌埠玻璃设计院为龙头,方兴科技、中航三鑫、晟光科技、中恒新材料等骨干企业为支撑的集聚态势,打造了以新型显示产业链、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和玻璃制品三条完整的产业链条为主线,硅质粉体材料和核心装备为补充的发展体系,硅基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60户,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显,发展路径越发明晰。其中,延伸完善了从“硅砂加工—高强度盖板玻璃、超薄玻璃基板—ITO导电玻璃—触摸屏—显示模组—终端应用产品”的触摸屏显示产业链条;从“硅砂加工—太阳能玻璃制造—镀膜玻璃—薄膜电池组件—光伏工程”的太阳能电池产业链条;从“硅砂加工—浮法玻璃—深加工玻璃(Low-E玻璃等)—下游应用产品(玻纤、玻璃微珠、玻璃器皿等)”的玻璃制品产业链条。

  二是重大项目中成果涌现。国内首条触摸屏用高铝盖板玻璃生产线开工建设,全面集成超薄玻璃成型等多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有效填补国内高铝盖板玻璃生产空白;蚌埠玻璃设计院成功收购法国圣戈班下属的阿旺西斯公司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业务及研发团队,总投资100亿元、生产能力1.5GW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开工建设,项目投产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与此同时,总投资1.6亿美元的台玻集团电子级玻璃纤维、总投资10.1亿元的兴科Low-E节能玻璃、总投资5.3亿元的深圳国显液晶显示模组等大批项目加快推进,纷至沓来的重大项目,成就了城市的底气,绘就了产业的希望。

  三是高端产品填补空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超薄玻璃生产线上,0.2毫米超薄玻璃基板批量下线,良品率达到90%,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创造了国内最薄浮法玻璃纪录;蚌埠玻璃设计院率先研制出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产品直径只有头发丝的四分之一,让玻璃浮在水上,成功应用于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4500米级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海马号”水下机器人。此外,2400万平方米超白压延玻璃、4000万片导电膜玻璃、350万平方米电容式触摸屏等一批产品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均居全国前列。

  目前,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重大决策。蚌埠市倍加珍惜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设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重大机遇,将其作为全市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重要引擎,着力构建“六个一”产业保障体系,凝聚各方力量朝向打造产值超千亿元,他们将牢牢把握全省支持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重大机遇,紧盯新型显示、太阳能电池、特种玻璃制品、硅质粉体材料等重点领域,紧抓规划引领、企业集聚、项目推进、技术攻关等关键环节,大力实施联合、整合、生成与集聚、集中、引进并举,早日建成创新能力最强、产品层次高端、产业链条完整,国际国内一流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吴国辉 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