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最美教师”郑春阳放弃高薪:坚守乡村小学14年

23.02.2016  08:04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 www.ahwang.cn )讯 他曾经有机会拿高薪,最终被学生呼唤回了校园。虽然身在农村信息技术设备缺乏,他却通过自学为农村课堂带来了远程教育资源。从19岁进入农村学校后,郑春阳已经坚守了14年。

因舍不得学生,他耐得住寂寞

白色衬衫,不疾不徐的声调,典型的教师形象是郑春阳给记者的第一印象。19岁从师范学校毕业后,郑春阳步入教师队伍,专科、本科学历都是自学考取。2001年,他第一次走上讲台是在蚌埠市淮上区最偏远的农村小学,当时附近几所学校里几乎找不到像他这样的年轻小伙子,有的学生年龄也比他小不了几岁。在那段时间里,虽然每天要骑40分钟自行车到大概12公里外的学校,但他总是比学生到得早,然后和学生一起早读;放学也总是比学生走得迟,并和他们一起踢球、打扫卫生。

这样的生活过了两年后,年轻的郑春阳耐不住寂寞有了新的想法。他利用暑假担任了南京某科技集团蚌埠分公司的业务经理,负责蚌埠市场的推广,两个月的工资加提成是4500元,这相当于当时一名教师半年的工资。暑假结束了,郑春阳没有去学校报到,接下来的3天时间里,他陆续接到了班上十来个学生的电话,都是问他为什么不去上课了,有几个学生还哭了。“大概只有老师才会有这么多学生挂念吧?”郑春阳说,在思考一个晚上后,第二天,比学生“迟到”了3天的他,又回到了熟悉的课堂上,从此就一直没有离开过。

为了留守儿童,他愿留守麦田

“当时全省正在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偏远农村,很有意义。我当时是学校里最年轻的老师,对投影仪这些设备熟悉一些,区里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郑春阳回忆说。

其实远程课程开发试验最紧张的那段时间,正赶上郑春阳的爱人即将生产。学校离家远,还要不停地奔赴各个村小上试验课,家里顾不上,就连孩子出生郑春阳都没能陪在妻子身边。不过经过几年的默默努力,农远工程在蚌埠市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郑春阳也被省教育厅评为“省农远工程教学应用新星”。

曹老集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很高,这也成为他授课之外最挂念的事。“成长中父亲、母亲缺位,小孩子很容易缺少关爱和引导,他们尤其需要的是一种精神力量。”为此,在郑春阳任职的历届班级里,他为每位留守儿童都建立了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并带动其他任课教师、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考试没考好、和同学闹别扭、想爸妈了,都好找个人说道说道。同时也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向善,在‘坎’上不走弯路。”

2010年初,在郑春阳的推动下,他任职的曹老集镇中心小学成功申报了市级课题《农村小学课外作业布置及完成情况调查与改进研究》,结题论文《留守儿童课外作业完成情况调查与改进研究》还获得了省级嘉奖。郑春阳先后获得蚌埠市师德标兵、蚌埠好人、全国百名向上向善好青年的荣誉称号,并入选团中央和团省委的向上向善好青年分享团。  本报记者  张晓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