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创新方法 倾力寻亲 让爱回家

18.07.2016  18:18

      2015年,安徽蚌埠市社会救助管理站先后为33名身份不明且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成功,寻亲成功率达62%。

      “我们坚持把帮助滞留人员寻亲找家列为常态救助重点,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和良好的职业操守,总结出‘七用工作法’寻亲新模式,推进制度创新,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把优势做大做强,着力打造‘在站寻亲,让爱回家’的‘安徽版本’。”蚌埠市民政局局长刘军波说。这种做法同时也受到了安徽省民政厅的通报表扬。

      用机构保障 用认识引领

      “救助工作年年做,说心里话,一开始我们在思想上对滞留人员寻亲找家这一特殊群体救助并没有很高的思想认识。”一位救助站员工在接受采访时坦言。

      2011年12月,蚌埠市救助管理站通过场地租赁等方式,在闲置的部队营区自办临时安置点,经过不断完善,形成自办点为主,民办点为辅,多点分类分流安置的模式,让救助对象就近享受“一站式”救助服务。

      2015年初,在蚌埠,成立了由市民政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寻亲领导小组,建立了十多个市直部门参加的滞留人员寻亲找家集中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在一次联席会上,蚌埠市副市长秦仲鑫要求各成员单位,尽最大努力在确保救助“出口”畅通的同时,把帮助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找家列为常态救助重点。也正是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蚌埠市民政局的自我加压,2015年至今年5月,该市已帮助49名滞留人员找到了亲人。

      思想认识的提高,源自于自上而下传递的压力和动力。

      让蚌埠市救助管理站站长门建林感受最深的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来救助站走访调研,问得最多的话题始终离不开如何帮助滞留人员寻亲找家。

      用热情感化 用细心发现

      因智力或精神障碍,长期流浪在外,家乡拆迁搬迁、乡村合并、住地更名换人等因素一直是救助难点所在。

      如何做到既锁定救助对象居住范围,又能找到他们的亲人?蚌埠市救助管理站的做法是,对因病、因贫、因弃、因家庭不和,有家不愿讲,查到家不愿回和因智力或精神障碍的滞留人员,梳理出不同类型、不同原因、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出针对性很强的感情投入、语言感动、服务触动、行动影响的救助新模式,然后让这种模式变得可复制、可推广,进而在更广的范围推进。

      记者在蚌埠市救助站采访期间,正好遇见前来接人的禹会区如意家园社区徐主任。

      眼前的老人神情恍惚,看上去六十好几。救助站严乐科长说,“她是我们从太和县救助站接过来的。在这好几个月了,一直说不清楚自己的名字和住址。”通过老人不怎么清楚的发音和模糊的记忆,救助站勉强分析出她的名字和住址。

      “在蚌埠,刘和鲁音不好分,传和家不好分,我们就按刘传珍和鲁家珍两个名字查找。又根据她所说的家在蚌埠市南山公园路176号。我们判断,她就是蚌埠人。于是找到如意家园社区前来帮忙。”严乐说。

      “我们这没有南山公园路,但有南山路。刚才和我们交流中说到南山路消防队对面的蔑匠街,早就拆迁了。这些说明她离开这至少有二十年了。”徐主任说。“我们和辖区派出所联系,查到了刘传厚,但已去世,可能是她父亲,只有做DNA比对才能确认身份,先安排她到社区临时救助点暂时栖身,待身份确认后,将她安置到街道敬老院。”徐主任边说边扶着老人上了救助车。

      用制度激励 用技术支撑

      “用经济补助和精神鼓励并用的手段,奖励干的促看的,带动想干未干的。”门建林说。

      为尽可能给更多的滞留人员寻亲找家,该站列出了一个包含站内员工和社会发现举报的“奖勤罚懒清单”。在认真梳理管理服务内容上,制定《蚌埠市救助管理站制度激励项目清单》。一是物质奖励。安置点工作人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耐心询问、仔细观察、细心照料、温情感化等方式查明安置人员重要信息,经寻家小组核实并成功送返的,给予单位奖励价值200元的物品。对查找非常困难的滞留安置人员,加大奖励数额;二是精神奖励。对在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员工,在每周工作例会上通报表扬,并列入年终评先评优积分。对工作不力、尽责不到位的在站务会上批评教育,造成影响的进行岗位调整或辞退。

      四川籍女子黄桦(化名),被送往安置点体检时发现已怀孕20周,因不愿透露家在哪里,滞留在救助站好几个月,很多人去开导护理都没有效果。眼看着预产期临近,站里的翁汉霞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在临产前找到了她的家庭住址,并送她回到亲人身边。事后,站里给予翁汉霞500元奖励,并在职工会上通报表扬。

      除了感情投入、实行激励,现代化科技手段在寻亲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今年蚌埠市社会救助管理站主动与市公安局深度合作。年初,公安技术部门有重点的采集了6名临时安置人员血样,进行DNA比对,成功比对一人,创安徽首例。随着寻亲力度加大,市公安局明确了与该站工作配合的对口警队,开通救助站公安户籍信息网,指派一名警员驻站,为流浪乞讨滞留人员寻亲提供技术支持。

      用网络覆盖 助推救助提档升级

      门建林认为,“帮助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找家,是多年来困扰救助管理工作的一大难题。我们站虽然设施完善、服务到位,但难解失亲家庭痛苦,难慰滞留人员心理孤独,难助失亲人员寻亲支出。为破解这一难题,市民政局大胆探索、敢为人先,积极运用DNA信息库比对、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寻亲找家,在救助管理系统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截至6月底,蚌埠救助管理站先后和《等着你》《宝贝回家》等5个国内影响大的公益寻亲网站、媒体建立稳定的寻亲互动关系。专门选派7名有经验、有爱心的工作人员参加《宝贝回家》栏目案例讨论小组。6月25日,通过与案例小组反复分析比对,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宣城市广德县流浪11年的刘井红和淮南市上窑镇李保廷找到了亲人。

      门建林说,“做好做实前期功课,通过网络找到了亲人,这种方式一方面缓解了资金短缺难题,同时也是一个宣传和传播‘在站寻亲,让爱回家’理念与价值的过程,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受助家庭的期盼。”(中国社会报 苏天真 李登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