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人才引领促产业升级 老工业城市创新发展之路

25.11.2015  10:30

一座被誉为“安徽工业排头兵”的老工业城市,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用“工业突破”冲刺省内第一方阵?近年来,安徽蚌埠依托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以人才为抓手、建集聚引育机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人才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之路,为这一难题找到了答案。

人才引领产业优化升级

作为国内唯一具备批量生产0.2mm至1.3mm全系列品种超薄浮法电子玻璃的企业,中国建材工程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是新中国第一批成立的国家级综合性甲级科研设计单位。建院多年来,研究院面临着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要求,新玻璃、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的生产技术成为破题之困。

为此,该院成立了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集聚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徐根宝、汪洪等一批高层次人才,节能玻璃生产的技术难题被一一攻破。

一大批人才的集聚加盟,极大地推动了全市科技创新水平提升。近年来,蚌埠市广大人才紧紧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关键工艺和核心技术,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瓶颈,促进科研成果及时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了新兴产业发展的升级提速。

借力新兴产业发展的东风,蚌埠拥有广阔的市场和舞台,人才引领产业转型的实践必将带来彻底的变革。”蚌埠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孟祥光说。

2014年,蚌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已经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大批重大科技突破,有效促进了全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新兴产业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市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16.7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27.8%,总量占皖北六市的40%以上。

产学研结合显实效

2012年,蚌埠市引进上海陆家嘴人才金港资源,在全省率先建立合芜蚌(蚌埠)人才金港。人才金港入驻蚌埠以来,充分发挥其在高校、企业、金融、教育、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直接服务于人才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目前,已累计同23所国内外重点高校、人才服务机构和91家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基地。”蚌埠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胡朝荣说。

人才金港建成以来,通过团队引进、柔性引进等方式,引进德国环保部专家葛哈德博士、美国装备制造专家夏开明博士等专家在蚌建立“环保技术中心”、“创新服务中心”等多个工程技术中心,为蚌埠及周边企业服务。借助联合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专业力量,2014年成功举办首届蚌埠(皖北)人才合作对接会。吸引来自全国的100余家高等院校、职业院校,30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及600余家企业汇集蚌埠,搭建了优秀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人才的区域化交流合作新平台。

2006年,安徽省开展“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蚌埠市相应出台《关于实施“3221”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的意见》,鼓励和吸引人才团队参与各类项目研发。2013年10月,蚌埠空心玻璃微珠创新团队顺利通过了“深海海洋仪器设备规范化海上试验”2013年度航次现场验收,2014年4月18日,团队研制的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成功应用于“海马号”上。

蚌埠市正立足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创新型城市平台,实施产学研战略,无疑为人才与实践的对接提供了一条捷径。”胡朝荣说。

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经过深入企业调研,我们发现,企业需要的人才,既有白领,更需要蓝领。特别是对我们这样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的城市来说,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孟祥光说。今年5月,蚌埠市出台新政,进一步加大了对技能人才的支持。对企业引进和培育的技师、高级技师,与引进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同等待遇,最高连续三年每年给予8000元补贴。

2014年,东北大学王峰教授工业设计团队落户蚌埠,在政府支持下,短短一年的时间汇聚30多人的工业设计团队,安徽省后青春工业设计研究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转变。2014年,研究院还协办了蚌埠(皖北)人才合作对接会和安徽省首届工业设计大赛,搭建了蚌埠市工业设计平台,一系列的举措和成绩拉开了蚌埠市工业转型升级的序幕。

蚌埠市将人才评价权交给企业。“企业是用人的主体,在对人才评价上最具发言权。”胡朝荣说。此次人才新政最具特色的一点就是:对企事业单位新引进的理工类本科生、研究生,市级不直接对其能力、创新水平进行限制,交由企业进行评判,只要是为企业所需要的,符合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我们都给予支持。此外,对企业引进人才,根据企业人才薪资待遇情况,规定对企业引进年薪20万元以上的高端人才,连续三年给予15%的薪酬补贴,打破对人才的身份、资历、学历、年龄等诸多方面的限制。

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素以“淮畔明珠”著称的蚌埠,正加速进行一场人才驱动创新的转型。(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