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林学家彭镇华教授在京逝世

03.06.2014  12:10

      中国绿色时报6月3日报道(记者 王旭东 王建兰)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国际竹藤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教授彭镇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5月30日上午9时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
      彭镇华教授因病于2014年5月24日21时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以及国家林业局领导赵树丛、张建龙、孙扎根、陈述贤、张永利、彭有冬、杜永胜、封加平,原林业部和国家林业局老领导蔡延松、刘于鹤、赵学敏、杨继平、姚昌恬,全国政协人资环委主任贾治邦、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国务院三峡办原副主任雷加富、全国妇联副主席印红等参加遗体告别仪式。
        彭镇华1931年12月20日生于江西景德镇,籍贯江西吉水,1956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林业系,同年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60年至1964年,他在前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学习,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1996年起在中国林科院林业所任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
      彭镇华教授一生追求科学和真理,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林业科研和教学事业。他长期从事林业生态工程、林木遗传育种等研究工作,在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国土综合整治、林业血防、城市林业、竹类植物遗传育种、生态文化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性成果,获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彭镇华教授是我国花卉辐射育种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上世纪60年代,他成功培育出了“浓香型矮化水仙”等系列优良新品种,为我国辐射育种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杉木起源研究方面,他创造性地把历史文献整理挖掘与现代种源技术结合起来,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独到见解,极大地丰富并开拓了我国杉木地理种源以及树木历史文化研究的内涵。
      彭镇华教授是我国林业血防新方向、新学科的创立者和实践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创立了林业与卫生相结合、生态与健康相结合、治病与治穷相结合等一整套林业血防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这项研究成果在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得到广泛应用,推广面积达600多万亩,营造的血防林产生了数百亿元的经济效益。林业血防工程的成功实践,为我国乃至世界林业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彭镇华教授是我国基于国土生态安全科学谋划林业空间布局的倡导者、先行者和实践者。20世纪90年代,他提出并主持开展了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工程体系建设研究,并提出面向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点、线、面结合的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新理论、新思路和新模式,其中许多重要研究成果成为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这一国家级战略研究的核心内容,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撑。
      彭镇华教授是我国城市森林学科的奠基者和学术带头人。他组织团队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城市林业研究与示范,创新性地提出了“林网化与水网化相结合、城乡一体建设城市森林”的理念,以及面向城市群开展森林规划建设等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成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
      彭镇华教授是我国毛竹基因测序研究与竹文化研究的奠基者和领军人。他带领团队开创性地进行了毛竹基因组测序研究,成功绘制出了毛竹基因组草图,论文发表在《自然·遗传学》后,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与广泛认可。此外,他还积极推动我国竹文化历史发掘与探究,向世界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竹文化。
      彭镇华教授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和事业心,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林业科技教育事业。他为人师表,治学有方,先后培养博士生、博士后60余名,为我国林业建设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彭镇华教授的逝世是我国林业系统、林学界的巨大损失。